
古代累述死者生前行迹并以此定谥的文字。 清 龚自珍 《周信之明经中孚手拓吴兴收藏家吴晋宋梁四朝砖文八十七种见贻赋小诗报之》:“非金非石非誄諡,兽面鱼形错文字。”
“诔諡”(lěi shì)是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特定术语,结合了“诔”与“諡”两个部分的功能,主要用于哀悼逝者并评定其生平。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谥号制度或诔文的具体格式,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或查阅相关来源。
《诔諡》(pinyin:lèi shì)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用于表示对逝者的追悼和祭奠。在古代,它常常被用来称呼君王、贵族等有显赫地位的人去世后所追尊的谥号。
《诔諡》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
诔:讠(讠是“言字部”的简化)
諡:言(讠)
总共有15个笔画,其中,诔有7个笔画,諡有8个笔画。
《诔諡》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和丧葬制度。在古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和美德,会追尊他们的谥号,以表彰他们的贡献。
在繁体字中,诔的繁体字形为諡,不过根据简化字改革的需要,现代简化字中只保留了诔这个字形。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较大的差别。以《說文解字》为例,诔的旧写形是說文左上“免”字旁。諡的旧写形是說文右下“言”字旁。
1. 朝廷追封了他諡号为“文烈皇帝”,以表彰他对国家的贡献。
2. 为了纪念国父,人民国家追赠了他一个崇高的诔号。
1. 诔文:指用诔辞表达哀悼之情的文章。
2. 諡文:指在追封諡号时所撰写的祭文或辞章。
3. 諡辞(尸荐諡辞):追赠諡号时所作的追思辞章。
近义词可以包括:封号、称谓、谥称等词语。
反义词可以包括:生前、赐福、赠封等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