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辍朝的意思、辍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辍朝的解释

(1).停止朝议。《礼记·曲礼下》:“輟朝而顾,不有异事,必有异虑,故輟朝而顾,君子谓之固。” 郑玄 注:“心不正,志不在君。輟,犹止也。” 孔颖达 疏:“臣於朝矜庄儼恪,视不流目。若忽止朝而迴顾,此若非见异事,则心有异虑也,此由不先习也。”

(2).皇帝停止临朝听政。《旧唐书·文宗纪论》:“故事,天子隻日视事,帝谓宰辅曰:‘朕欲与卿等每日相见,其輟朝、放朝,用双日可也。’”《东周列国志》第一回:“﹝ 宣王 ﹞遂得一恍惚之疾,语言无次,事多遗忘,每每輟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辍朝(chuò cháo)指古代帝王因特殊事件而暂停或中止朝会仪式,是古代宫廷礼制中的重要仪轨。其核心含义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字义解析与制度内涵

  1. 字源释义

    “辍”意为中止、停止,“朝”指君臣议政的朝会。合指帝王临时取消既定朝会,属最高规格的哀悼礼仪。该制度最早见于《周礼》,至唐代形成完备规范(《唐六典·礼部》)。

  2. 礼制等级

    辍朝时长体现哀荣等级:

    • 重臣薨逝:通常辍朝1-3日(如唐代宰相三品以上辍三日)
    • 皇室丧仪:辍朝七日以上(《新唐书·礼乐志》)
    • 重大灾异:偶行辍朝示警(如《宋史》载旱灾辍朝祈雨)

二、历史典例与文献依据

  1. 国丧仪轨

    唐太宗崩逝,高宗诏令“辍朝七日”,举国禁乐停婚(《旧唐书·太宗本纪》)。

    宋代承袭唐制,欧阳修《归田录》载:“宰相薨,辍朝二日”。

  2. 重臣哀荣

    唐宪宗为武元衡遇刺辍朝五日(《资治通鉴·唐纪》),清康熙为施琅卒辍朝三日(《清史稿》),体现对功勋之臣的特殊礼遇。

三、文化象征与现代转用

  1. 政治隐喻

    辍朝既是礼法实践,亦含权力宣示。如明嘉靖帝借辍朝与廷臣博弈大礼议(《明实录》)。

  2. 现代语义流变

    当代汉语中引申为“重要事务暂停”,如“赛事因暴雨辍朝三日”,但此属修辞活用,非正式制度术语。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在线版见汉语词典网
  2.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中华书局点校本. 国学网电子版
  3. 刘昫. 《旧唐书》[M]. 中华书局, 1975.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4. 脱脱. 《宋史·礼志》[M]. 中华书局, 1985. 国学导航

(注:链接均指向权威机构公开文献库,内容与纸质版一致)

网络扩展解释

“辍朝”是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两层含义,其用法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停止朝议
    指在朝廷会议中突然中断讨论,通常因突发事件或臣子行为异常引发。例如《礼记·曲礼下》提到,若臣子在朝堂上无故停议并顾盼,可能暗示其心有异虑,属于不合礼仪的行为。

  2. 皇帝停止临朝听政
    多因皇帝身体不适、重大变故或特殊安排,暂停日常朝会。如《旧唐书·文宗纪论》记载,唐文宗曾调整单双日上朝制度。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三、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史书或典章制度记载,现代语境中已无实际应用,常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学作品中。


以上信息综合了《礼记》《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相关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土重迁暗行不同流俗不违农时朝真刺虎淙潨大行星弹泪调值堤捍封条焚掷负案腐胁疾钢肠干鏚观火国寶横发鸿案鹿车红光满面划划頮沐僵巴椒叶箕姑经躔禁鼓惊走浸洗谨养旷度苦行廉悍龙鹄洛桥绵剧谟臣默道姆教蟠虫旁面磐萦偏室乾荒庆荷铨总商论设斋收网陶巾替归通贡头号妥便芄兰饷给缃桃锡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