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迟”。1.迟缓。《艺文类聚》卷十八引 汉 阮瑀 诗:“四支易懈倦,行步益疎迟。”
(2).引申为懒散迟钝。《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僕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安困洁志,操清冰霜,而疏迟迂阔,不达事要。”
(3).迁延。《北史·毛脩之传》:“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 陇 右,再攻 祁山 ,一攻 陈仓 ,疏迟失会,摧衄而反。”
“疏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汉语或书面语境,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释:
迟缓
指行动、反应或进程缓慢。例如《艺文类聚》引汉代阮瑀诗句“行步益疏迟”,形容行走逐渐变得迟缓。该义项强调物理或时间上的缓慢。
懒散迟钝
引申为性格或行为上的散漫、不敏捷。《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中“僕书生疏迟”即自谦性情懒散迟钝;晋代葛洪《抱朴子》也以“疏迟迂阔”形容不谙世事的性格。
迁延
指拖延、耽搁,常见于描述事务进展受阻。如《北史》记载军事行动“疏迟失会”,即因迁延而错失时机。
词素解析: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研究性文本。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侧重含义。
《疏迟》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做事情不积极主动,行动缓慢,拖延迟疑的状态。
《疏迟》是由疏和迟两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其中,疏的部首是疒,迟的部首是辶。疏的笔画数为5,迟的笔画数为8。
《疏迟》最早出现在《周易》一书中,用以描述《坤卦》的特性,意味着行动缓慢不迅速。
《疏迟》的繁体字形为「疏遲」。
在古代汉字书法中,《疏迟》的写法可能有所差异,但大致形状基本相同。
1. 他疏迟的动作让他错过了火车。
2. 不要再疏迟了,赶紧行动吧。
1. 疏忽:指因粗心大意或缺乏注意而犯错或疏漏。
2. 迟疑:形容拖延不决,犹豫不决。
1. 缓慢:指速度慢,行动不快。
2. 拖延:指把事情拖到后面处理,迟迟不进行。
1. 迅速:指行动迅捷敏捷,速度快。
2. 积极:指主动而坚决地去做某事。
百怨颁赐北军杯水乘壶重衾船身答剌孙典契地吊桶斗劲二皇帝番菜馆番蚨風幕浮凉咯吱河身话长篁筱火后教研室基地结尾蹐跼静温救饥积佑匡肃雷呼陵隧履絇缪妄瓯臾偏枉匹夫沟渎遣暑琼琇三江三微上梁不正下梁歪诗博士絁袍税屋穗子缩身涑水翁太子港天九惕心痛痛快快土苴晚婆伪辞未时像教衔石填海闲粟小岘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