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迟”。1.迟缓。《艺文类聚》卷十八引 汉 阮瑀 诗:“四支易懈倦,行步益疎迟。”
(2).引申为懒散迟钝。《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僕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安困洁志,操清冰霜,而疏迟迂阔,不达事要。”
(3).迁延。《北史·毛脩之传》:“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 陇 右,再攻 祁山 ,一攻 陈仓 ,疏迟失会,摧衄而反。”
“疏迟”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分解与文献用例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义分解
二、整体释义 “疏迟”属并列结构复合词,多用于古代文献,包含两层核心义项:
例:唐代李商隐《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中“识性疏迟,为媒躁进”,此处指性情迟钝、行事不够机敏。
例:宋代农书《陈旉农书·天时之宜篇》载“播种疏迟,则苗弱易坏”,强调种植密度低导致作物生长不良。
文献参考来源
“疏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汉语或书面语境,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释:
迟缓
指行动、反应或进程缓慢。例如《艺文类聚》引汉代阮瑀诗句“行步益疏迟”,形容行走逐渐变得迟缓。该义项强调物理或时间上的缓慢。
懒散迟钝
引申为性格或行为上的散漫、不敏捷。《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中“僕书生疏迟”即自谦性情懒散迟钝;晋代葛洪《抱朴子》也以“疏迟迂阔”形容不谙世事的性格。
迁延
指拖延、耽搁,常见于描述事务进展受阻。如《北史》记载军事行动“疏迟失会”,即因迁延而错失时机。
词素解析: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研究性文本。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侧重含义。
百兽王半真半假北裔陂月表哥比丘尼伯夷叔齐怖畏叉烧肉吃化持时牀笫出人意料旦暮入地耽悦叨荣讹错伏戎父荫贯城黄白物甲第连云见上帝见异击毙进律襟素拒斧拘胁康老子剌堰厘改漓猾理孙龙洞龙直民命默牖木茹攀爬清帐遒劲躯命三侑扫商岭生赀甚莫四目嘽唌逃漏天有不测风云同坎屠絶秃奴脱若岏岏谓呼卧室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