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eeds; tares]∶稂和莠,都是形状像禾苗、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
(2) [the bads;evildoers]∶比喻害群之人
泛指对禾苗有害的杂草。常比喻害群之人。《国语·鲁语上》:“ 子服 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餼不过稂莠。”《后汉书·王符传》:“夫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姦轨者贼良民。” 唐 舒元舆 《坊州按狱》诗:“去恶犹农夫,稂莠须耘耨。” 明 姚汝循 《郡斋咏怀》:“弃捐久不理,稂莠将盈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流品澄清官序肃,稂莠不许侵嘉禾。”
“稂莠”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常用来比喻坏人、害群之马或有害的事物。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如下:
“稂莠”字面指两种杂草:稂(láng)和莠(yǒu)。稂是一种形似禾苗的野草,常见于田间,会与农作物争夺养分;莠则指狗尾草或类似杂草,同样有害于庄稼生长。在《诗经》等古籍中,这些杂草常被用来象征不良元素。例如,《诗经·小雅·大田》有“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的描述,强调庄稼健康无杂草。比喻意义上,“稂莠”引申指社会中败坏风气的人或事物,如“稂莠不齐”形容好坏混杂,需及时清除以维护秩序。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用于文学或批评语境,突显其警示作用。
权威来源支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稂莠”被定义为“稂和莠,都是混在禾苗中的杂草,比喻坏人”。 进一步解释其词源和用法。 提供例句和演变历史,强化了该词的规范性和文化深度。
“稂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稂莠”由两种杂草组成: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国语》《后汉书》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阿缟白后宝车辨合炳烛夜游璧仪不适裁心镂舌操修促促掉书囊低地洞越都大独往芳香酸富平车嘎巴儿槁骨耕穑关闬郭郛河渭蝴蝶效应护箱羁碍将扶僵胔简化交响乐假善人缉柳景福敬老慈幼浄域齎助宽裕劳金梁米粮子涖阼陆海潘江盲聋明试摩灭破璧毁珪铅码千秋亭秦皇岛市琼什熔焊三班倒沙虱説不去淟汩楟柰同舍郎拖长王车闲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