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瞎耳聋。亦喻愚昧无知。《韩非子·解老》:“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 元 房皞 《扣角歌赠史吉甫》:“夫子不言人益蒙,著成《大传》开盲聋。”
“盲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字面意义:指“眼瞎耳聋”,即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丧失。例如《韩非子·解老》提到“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强调过度耗费精神可能导致感官与心智的混乱。
比喻义:引申为“愚昧无知”,形容对事物缺乏基本认知或理解。元代房皞在《扣角歌赠史吉甫》中写道“著成《大传》开盲聋”,以“盲聋”暗喻未受教化的蒙昧状态。
该词在当代文化中偶见扩展用法,如罗大佑1983年专辑《未来的主人翁》中收录歌曲《盲聋》,可能借该词表达对社会现象的隐喻。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日常口语中更倾向使用“又盲又聋”等直白表达。需注意其比喻义可能带有贬义色彩,需结合语境谨慎使用。
盲聋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意味着同时失去了视觉和听觉能力。
盲(máng)的拆分部首为目字旁,它的笔画数为8。聋(lóng)的拆分部首为耳字旁,它的笔画数为10。
盲聋一词最早见于清朝《康熙字典》,用来形容同时失去视觉和听觉能力的人。
盲聋的繁体写法为「盲聾」。
古代对于盲聋的描述常采用「瞽聋」一词,瞽字指失明,古人以瞽聋形容失明和失聪的双重病症。
1. 他生来就是盲聋的,但他通过触觉和手语与外界进行交流。
2. 盲聋者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理解,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并得到平等的待遇。
组词:盲聋学校、盲聋教育、盲聋人士
近义词:失明失聪、视听障碍
反义词:视听正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