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枯骨。《墨子·耕柱》:“舍今之人而誉先王,是誉槁骨也。” 汉 贾谊 《新书·喻诚》:“我君不以梦之故而倍槁骨,况於生人乎?”
(2).指贝。《荀子·礼论》:“饭以生稻,唅以槁骨。” 杨倞 注:“槁骨,贝也。”
槁骨(gǎo gǔ)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
本义:枯骨,干枯的骨骼
这是“槁骨”最直接的含义。“槁”指干枯、枯槁,“骨”即骨骼。合起来指失去生命水分、完全干燥的尸骨。此义多见于古代文献中对死亡或久埋之骸骨的描述。例如《庄子·至乐》中“夜半,髑髅见梦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此处的“髑髅”即可视为“槁骨”的具体形象,象征死亡后的状态 。
引申义:泛指干枯或失去生机之物;喻指毫无生气或心如死灰的状态
由“枯骨”之义引申,“槁骨”可用来比喻任何失去生命力、水分或活力而变得干瘪、枯槁的事物。更抽象地,它常被用来形容人精神极度消沉、心如死灰、毫无生气的状态,常与“死灰”连用为成语“槁木死灰”。如《庄子·齐物论》中形容得道者“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这里的“槁木”与“槁骨”意境相通,均指丧失生机活力的存在状态。
权威引用参考:
“槁骨”一词由具体指代“枯骨”的本义,发展出比喻“失去生机活力之物或状态”的引申义,是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中表达虚无、寂灭境界的重要意象。
“槁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枯骨
指干枯的尸骨,常比喻已逝去的人或事物。
指贝类
古代丧礼中用作陪葬品的贝壳。
唐代李山甫《山中病后作》有“高峰枯槁骨偏峭”,清代章炳麟诗中亦用“槁骨”喻指逝者,可见其文学意象的延续性。
“槁骨”兼具字面与象征意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墨子》《荀子》等原典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包容变性蛂蟥不凡不磨柴米油盐酱醋茶臣佐吃青池田村虔的博发村斐然乡风風霾夫差桴鼓干忽剌告牒圪挤公格购募孩气核産阖境惶懅胡面子魂旦火卦佳处济恶金瑞禁帑尻子兰渚廉秽灵图轮扁斫轮鲁史骂侮拿瓜逆书盘街俏脸气恨恨秋籁遒章屈巵上种生蓍深山老林四会四序逃逃剃光头土贩枉志窝圆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瞳人香臭小脚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