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路迷的意思、天台路迷的详细解释
天台路迷的解释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原指误入仙境而迷途。后用以形容前途茫茫,无路可走。
词语分解
- 天台的解释 .谓尚书台、省。《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天臺县远,众所絶意。”《北齐书·文宣帝纪》:“仍摄天臺,总参戎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何敢久污天臺、辱东朝乎?” 胡三省 注:“天臺,谓尚
- 迷的解释 迷 í 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断的能力:迷信。迷糊。迷津。迷惘。迷蒙(a.昏暗看不清;b.神志模糊不清;e.使迷惑,受蒙蔽)。执迷不悟。 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迷恋。入迷。 沉醉于某种事物
专业解析
"天台路迷"出自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的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典故,本义指在浙江天台山迷途的具象场景,后演变为汉语典故性成语,主要包含三层含义:
一、典故本义
特指东汉永平年间,剡县樵夫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途,偶遇仙女结缘的传说事件。该典故被收录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古籍,成为中国古代"人神恋"题材的典型范式。
二、引申含义
- 喻指人生困顿:如唐代骆宾王《畴昔篇》"徘徊睇阆苑,帐望绕桃源。路迷遥若失,云气暗千门",借迷途之境喻宦海沉浮。
- 指代仙境奇缘:宋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念武陵人远,天台路迷",以迷途暗喻仙境难寻。
- 哲学隐喻:明清小说常用此典暗喻世俗欲望犹如迷途,如《红楼梦》第五回"问谁幻入天台路,且作烟霞物外人"。
三、现代语义
当代《汉语典故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8)将其定义为:"比喻陷入困境或遭遇难以预料的转折"。在语言学层面属于"方位典故",常与"武陵源""桃花洞"构成互文关系,形成特定的文化语义场。
该典故被《辞源》(第三版)收录为独立词条,相关学术研究可参考《文学遗产》2020年第3期《六朝仙境传说与空间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网络扩展解释
“天台路迷”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拼音:tiān tái lù mí(注意“台”在此读tāi,特指浙江天台山,而非常见的“tái”音)。
- 本义:原指误入仙境而迷途,典故出自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的故事。
- 引申义:后比喻前途迷茫、无路可走的困境。
二、出处与典故
- 文献来源:出自《太平御览》卷九六七引《幽冥录》记载:“剡县刘晟、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 典故背景:相传刘、阮二人入天台山采药,偶遇仙女并被邀至仙境,后因思乡返回,但人间已过数百年,再寻旧路不得。
三、用法与示例
- 语法功能: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境。
- 示例造句:
他创业失败后,深感天台路迷,不知何去何从。
四、补充说明
- 地理关联:成语中的“天台”指今浙江省天台县北的天台山,是道教名山之一。
- 情感色彩:含贬义,强调陷入绝境的无奈,但典故本身带有奇幻色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太平御览》或相关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敖翔白背便文蚩儜宠爱粗官翠髻呆打颏黛黑单丁砥节奉公涤雅干植恭默守静遘奸古今谭概故书狐步舞昏定晨省蔛荣艰难困苦交际镜浦惊骚计然术棘心寄颜无所军额鲙楯陋淫轮箍罗浮客旅醻緑滋漭漭慢化缅隔木禺马纳纳啮指弄假成真怒猊渴骥瓯窭倾玷清卿清阴契义劝哄曲议三点检山宾上司衰慵树拔抬迭天球仪岧嶤猥袭宪罚小不忍则乱大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