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意思、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详细解释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解释
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行,路。 晋 潘岳 《太宰鲁武公诔》:“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
词语分解
- 桃李的解释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详细解释.桃花与李花。《诗·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后因以“桃李”形容貌美。 唐 张说 《崔
- 成行的解释 指旅行、出访等出发上路;启程旅行年底恐难成行详细解释准备起行;动身。《左传·襄公十年》:“诸侯既有成行,必不战矣。”《宋书·王僧达传》:“时 南郡王 义宣 求留 江陵 ,南蛮不解,不成行。” 清
网络扩展解释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有德行或才能的人无需自我宣扬,自然会因自身的美好品质而吸引他人,获得认可。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意思:桃树和李树不会主动说话,但它们的果实成熟后,人们会不自觉地聚集在树下,形成一条小路(“行”指小路或行列)。
- 比喻义:真正的才华与品德无需刻意宣扬,自然会被人感知和追随。
二、出处与演变
- 原始出处:
最早可追溯至《史记·李将军列传》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即小路),后衍生出“下自成行”的版本。
- 文献引用:
晋代潘岳在《太宰鲁武公诔》中写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进一步强化了以德服人的内涵。
三、用法与延伸
- 适用场景:
- 用于赞美谦逊、注重实际行动的人;
- 强调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理念。
- 近义表达:
“实至名归”“德高望重”等,均突出内在品质的自然影响力。
四、读音与辨析
- 拼音:táo lǐ bù yán, xià zì chéng háng(“行”此处读háng,指行列或小路);
- 易混淆版本:部分文献中“行”作“蹊”(xī),但含义相通。
五、现代启示
这一成语提醒人们: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修养而非外在标榜。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领导力培养,都应注重“以德立身,行胜于言”的准则。
网络扩展解释二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是一句中国谚语,意思是优秀的教师和榜样不需要言传身教,而是通过自身的榜样行动来感染和影响他人。
拆分部首和笔画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中的汉字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 桃(木部,十画)
- 李(木部,七画)
- 言(言部,二言)
- 下(一画)
- 自(自部,六画)
- 成(戈部,八画)
- 行(行部,八画)
来源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孟子》。原文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君子不动,人自弃之。”意思是桃树李树不用言语,却能结出果实;君子不主动行动,人们自然就会放弃他。
繁体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繁体字对应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可能有些不同,但基本上与现代写法相似。
例句
1. 作为一名好老师,他深谙《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道理,始终注重以身作则。
2. 领导的榜样作用很大,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组词
1. 桃树
2. 李树
3. 言传身教
4. 自行
近义词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反义词
说一套、做一套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