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裤袜”。 隋 唐 时称膝裤(罩在足上的无底袜)为“袴袜”。《隋书·礼仪志六》:“祭服,絳缘领袖为中衣,絳袴袜,示其赤心事神。” 宋 无名氏 《致虚杂俎》:“ 太真 著鸳鸯并头莲花袴袜,上戏曰:‘贵妃袴袜上乃真鸳鸯莲花也。’”
“袴袜”是古代服饰中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袴袜(拼音:kù wà),亦写作“裤袜”,指隋唐时期的一种无底袜,形似膝裤,主要覆盖脚部至膝盖以下的位置。这种服饰常用于礼仪场合,具有象征意义。
历史背景与用途
根据《隋书·礼仪志六》记载,袴袜是祭服的一部分,如“绛袴袜”用于表达对神明的赤诚之心。唐代文献中还提到杨贵妃穿着“鸳鸯并头莲花袴袜”,说明其兼具装饰功能。
结构与演变
袴袜为左右结构,早期为无底设计,仅包裹小腿和足部。宋代《致虚杂俎》描述其逐渐演变为更精细的样式,并融入刺绣等工艺。
现代网络释义
现代汉语中,“袴袜”一词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指代古代无底袜,与当代连裤袜(有底)概念不同。
以上信息综合了古代文献考据和现代词典释义,更多细节可参考《隋书》《致虚杂俎》等原始文献。
袴袜是指一种传统的日本男性下身服饰和同名的袜子。男性穿着的袴,通常是指宽松而长裤,到膝盖部分或更长,通常是黑色或深蓝色。而袴袜则是与袴搭配穿着的长袜。
袴袜的拆分部首:袠(衣)+ 月(用具) 袠的笔画:8画 月的笔画:4画
袴袜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南宋时期的文献中,被称为华夷译语。最初来源于外地译名,具体指代的穿着形式可能与现在的袴袜存在差异。后来袴袜成为了指代日本男性服饰的专用词汇。
袴袜的繁体字为:褲襪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袴袜使用的字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袴的古代汉字写作裤,袜的古代汉字写作腓。因此,古时的袴袜可以写作裤腓。
他穿着一套黑色的袴袜,看起来非常庄重。
组词:
袴裤(指代袴子的简称)
袜子(指代袜子的一般名称)
裤腿(指代裤子的部分)
长袜(指代高过膝盖的袜子)
近义词:
长裤、长袜(指代同样款式的服装)
反义词:
短裤、短袜(指代长度较短的裤子或袜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