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vention] 本义是佛教、道教寺院中僧尼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现在则用来比喻束缚人的不必要的规定与限制,有贬义
(1).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 艾芜 《游成都文殊院有感》:“我建议新入寺庙的僧徒,清规戒律尽量少些,或者加以改革,适应新的社会。”
(2).泛指一般的规章制度。多指不合理的。 周立波 《一个伟大文献的诞生》:“他们还臆造了所谓‘三突出’、‘三6*陪衬’等等清规戒律,来代替 毛6*主6*席 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马南邨 《燕山夜话·大胆练习写字》:“至于懂得了笔法之后,写起字来,就不需要一大套清规戒律,以免束缚人的创造性。”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清规戒律汉语 快速查询。
“清规戒律”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该词由佛教术语“清规”和“戒律”合并而成:
特指佛教徒需遵守的规章制度,如禅宗僧人的起居规范、修行方式等。
现多用于贬义语境,比喻繁琐死板、限制思想行为的条条框框。例如:
古籍《释门正统》记载:“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此为词源依据。现代例句如:“老先生清规戒律很多,学生们都很怕他”。
(注:如需查看更多历史演变细节,可参考的禅宗制度发展脉络。)
清规戒律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指明确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约束规定。它比喻严肃的纪律和行为规范,用来要求人们遵循某种准则或要求。
清规戒律的中文词语,是由“水”、“戈”、“禾”、“心”、“又”、“攴”六个部首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7画。
《清规戒律》一词最早见于《尚书·虞夏》:“其四民尚有德清规戒书,是故虞夏兆民惟规。”意思是说夏代人民具备清规戒律的品德,因此能够治理众民。
《清规戒律》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清規戒律」。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清规戒律》在古代的写法为「淸規戒律」。
他是学校里的好学生,从不违反校规校纪,严格遵守清规戒律。
1. 清风明月:指律己清修,心境宁静的风雅之气。 2. 规范有序:形容秩序井然,按规定办事。 3. 戒备森严:指防备严密,戒备异常。 4. 律己奉公:指自觉遵守法纪,为公共利益而努力。 5. 规矩纪律:指规定和约束的准则。
遵纪守法、守纪律、遵规守矩
任性妄为、放任自流、随心所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