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敌国入侵的野心。《国语·晋语一》:“疆埸无主,则啟戎心。”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襄阳始末》:“事有适值,必生戎心,詎容以疆场小小交兵视之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今藎臣骑箕,戎心日肆。”
“戎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敌国入侵的野心,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古典文学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戎”(指战争、军事)和“心”(指意图、意志)组成,字面可理解为“战争的意图”,实际多指外敌或他国侵略的野心。例如《国语·晋语一》中提到“疆埸无主,则啟戎心”,意为边境若无人镇守,会引发他国侵略的意图。
使用语境
常见于描述国家间关系的警示性表述,强调需防范外部威胁。如宋代周密《癸辛杂识别集·襄阳始末》用“必生戎心”警示对边境冲突不可轻视。
常见误解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军人的忠诚心志”,这与主流释义相悖,可能是对“戎”字其他含义的误用。需结合权威来源和古籍用例理解。
近义词与关联词
理解“戎心”需以古籍用例和高权威来源(如《国语》)为依据,避免混淆其他引申义。
戎心(róng xīn)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拆分部首为左边的“戈”和右边的“心”,总共有12画。戈是指战斗中使用的兵器,心代表内心、情感等。
戎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国策·楚策五·芈迷》中有“戎者,天下之患,暴者之所出。或曰:‘戎之所以然者何?’答曰:‘戎心不正也。’”这句话意味着戎(指战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心不正。
在繁体字中,戎心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的记载,戎在古时是由“戊”和“戈”组合而成,表示战争、兵器的意思。心在古时是由“⺖”和“忄”组合而成,表示心、情感的意思。因此,戎心的古字写法为“戊戈⺖忄”。
以下是一些用戎心这个词组成的例句:
与戎心相近的词有战斗心态、好战心理、战争意愿等。反义词可以是和平心态、和谐愿望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