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遵命从事。《国语·晋语七》:“辱君之允命,敢不承业。” 韦昭 注:“承,奉也。业,事也。”
(2).继承先代的基业。 汉 桓宽 《盐铁论·忧边》:“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魏书·刑罚志》:“ 平文 承业,绥集离散。” 唐 孔戣 《为崔大夫贺册皇太子状》:“陛下积德承业,光有天下。”
"承业"是汉语复合词,包含继承与延续的双重含义。从《汉语大词典》释义体系分析,"承"的本义为"奉受"(《说文解字·手部》),《尚书·洛诰》载"承保乃文祖",即强调接受与担当;"业"指经籍记载的功业基绪,《周易·系辞》称"富有之谓大业",孔颖达疏解为"功业周普"。
二字合构后,核心义项包括:
继承家业:《后汉书·窦融传》"子孙承业"用例,特指对家族事业的传承延续。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场景,如"长子承业守成"的表述。
延续功业:《宋史·职官志》载"承业守文"的治国理念,强调对既有制度体系的维护发展。该用法常见于历史文献,体现对文化遗产的接续责任。
法律概念: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将"承业"定义为遗产继承中的权利义务承接过程,包含财产权利与债务的双向继承。该专业释义具有法定解释效力。
佛教术语:佛经汉译本中特指修行者承接法脉,《大乘起信论》"承业相续"说强调修行功德的累积传承,体现宗教文化层面的语义延伸。
该词的语义演变轨迹清晰,从具体物质继承到抽象精神传承,形成涵盖法律、历史、宗教等多领域的释义体系。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列为二级词目,标注为书面语体。
“承业”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遵命从事
源自《国语·晋语七》:“辱君之允命,敢不承业。” 韦昭注:“承,奉也;业,事也。” 这里的“承业”表示接受命令并执行事务,强调对上级或他人指示的遵从和落实。
继承先代基业
如汉代桓宽《盐铁论》提到“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唐代文献中也有“陛下积德承业,光有天下”等用例。这一含义侧重家族、事业或精神的传承,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对传统价值观的表述中。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国语》《盐铁论》等文献,或查看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按试饱闻卞忿襞笺补丁布设彩旒测量觇标尘想崇好稻粮道路相告倒找钝置繁俗逢场游戏奋信改教纲纪仆感通哥钟攻坚棺郭贯鲜故路宏维换鹅书环泣回疑角斗士岌峇继路噤娄锦中书孔雀老亲乐艺露丑毛本貌不惊人明绚披拣平均值聘命铺说仆射乞儿乘车全科人儿人事关系三累侁仕射棚失精落彩寿水颂磬宛肖微脉熙冰西陵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