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弃民的意思、弃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弃民的解释

(1).抛弃民众。《国语·晋语一》:“吾闻事君者从其义,不阿其惑也;惑则误民,民误失德,是弃民也。” 韦昭 注:“言民失德,陷於刑辟,是弃之也。”

(2).被社会屏弃之人。 汉 刘向 《说苑·建本》:“今夫晚世之恶人……骨肉不亲也,秀士不友也,此三代之弃民也,人君之所不赦也。”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太公》:“ 齐 有 华士 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 太公 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 望 犹得臣而友之乎? 望 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弃民

指被社会或政权遗弃、排斥的群体,亦指自我放逐、脱离主流社会的人。该词蕴含双重语义:

一、核心释义

  1. 被遗弃之民

    古代多指因战乱、灾荒或政策被统治者抛弃的底层民众。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述“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即描绘了弃民的生存困境。

    现代引申为被社会体制边缘化、缺乏保障的群体,如难民、贫民等。

  2. 自我放逐者

    指主动脱离社会规范、拒绝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如《盐铁论·相刺》中“弃民独行”者,隐含对逃避社会义务行为的批判。

二、语义演变与典籍用例

三、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卷,页5318,收录“弃民”词条并释为“被遗弃之民;自弃于社会之人”。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6年)页1120,引《孟子》《盐铁论》等典籍用例。
  3. 《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页2874,归类于社会伦理词汇。

四、使用场景

适用于分析历史社会结构、批判性讨论边缘群体问题,或文学作品中隐喻个体与集体的疏离。需注意该词含贬义倾向,当代表述宜用“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等中性术语替代。


来源说明: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典籍原文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盐铁论》。

网络扩展解释

“弃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两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抛弃民众
    指统治者或社会对民众的舍弃,常见于古代政治语境。如《国语·晋语一》提到“惑则误民,民误失德,是弃民也”,强调君主决策失误导致民众道德沦丧,等同于抛弃民众。

  2. 被社会排斥之人
    指因行为或身份不符合主流价值观而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如汉代刘向《说苑·建本》称晚世恶人为“三代之弃民”,明冯梦龙《智囊补》中也用此义形容不臣服于统治的人。


二、用法与例证


三、补充说明

该词具有较强历史色彩,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学术讨论或文学创作中。需注意语境差异:古代侧重统治责任,现代更偏向社会关系分析。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原文,可参考《国语》《说苑》等古籍,或查阅中的具体引用。

别人正在浏览...

谙历白麪宝幡饱覧孛罗卜洛撑眉努眼垂教大辰怠墯贷用的本垫喘儿动眼神经敦实耳言放火放僻邪侈髣像逢凶河曲鸟轰隆轰隆洪辟后宫斝耳矫邪归正驾驶证戒晨鼓靳秘窘悴咎败九阂莱茵河老鵵庐庑律行买关节谋身模印木符鸟哭猿啼淜滂僄悍批难浅弊企而望归顷向弃遣取毙曲襟三从石舘诗义停睛通睛头上着头围抱委财文无加点无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