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审。《元典章·刑部七·主妇受财纵妾犯奸》:“据 阿蔡 与 王季七 通姦,罪犯依例决八十七下,断令 阿蔡 归宗别嫁。所指与 朱大使 等有姦,与吏勾问,即係指姦其主母 阿余 ,拟决四十七下,准断讫。”《明史·刑法志二》:“祖制,京外五品以上官有犯奏闻,不得擅勾问。”
“勾问”是一个古代法律术语,主要含义为提审,常见于元、明时期的司法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勾问”指司法机构对涉案人员进行传唤、审讯的行为,尤其针对已立案的嫌疑人或证人。例如《元典章》提到“与吏勾问”,即由官吏对相关人员进行审问。
使用场景
历史演变
该词多见于元明法律文书,清代后逐渐被“传讯”“提审”等现代司法术语取代,成为历史词汇。
“勾问”是古代司法提审的专称,体现传统法律程序中对审讯权的规范。需注意其与现代“审讯”的语境差异,主要适用于历史文献解读。
勾问是一个动词,常用于表示盘问、询问的意思。
勾问这个词的部首是勹(勾),部首在右侧,表示勾连、勾勒等含义。勾问的总笔画数为11画。
勾问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在古时候,勾问的写法为㧲問,其中的㧲为早期的象形字,表示关节的形状,而問则表示询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勾问。
繁体字中,勾问的写法为詬問。詬表示责备、责难,問表示询问。这个词在繁体字中也是常见的用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时候,勾的形状更加曲折,形如㧲。問的写法略有变化,中间的爿变为短横。所以,古代写法可以简单概括为㧲問。
1. 老师勾问他为什么没有按时完成作业。
2. 警察勾问了嫌疑人多次,希望能够找出真相。
勾心斗角、勾结、询问、追问、探问
盘问、质问、追问、追查
回答、回应、申述、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