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岁试的意思、岁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岁试的解释

岁考。 清 陈确 《上闵辰生先生书》:“但不欲造学具呈,谓岁试不到,将自除名。”《文明小史》第一回:“齐巧这年春天,正逢岁试,行文下去,各学教官传齐廪生,携带门斗,知会了文武童生,齐嚮府中进发。”参见“ 岁考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岁试(suì shì)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常规考核制度,指由各省学政(又称提学使)每年对所属府、州、县学的生员(秀才)进行的学业考试。其核心目的在于检验生员的学业水平,并根据成绩决定奖惩升降。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性质与目的:

    • 岁试是官方对在籍生员的例行考核,属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主要目的是督促生员勤学,检验其经书理解、文章写作(尤其是八股文)的能力。
    • 根据考试成绩,生员会被评定等级(如一二三等),成绩优异者可能获得“补廪”(成为廪膳生员,享受官府津贴)或“增生”(增加生员名额)的资格;成绩过劣者则可能被“黜革”(开除学籍)或降级(如从廪生降为增生或附生)。
  2. 时间与执行者:

    • 时间:顾名思义,“岁”指每年。学政到任后的第一年通常会举行“岁试”,第二年举行“科试”(为选拔参加乡试的资格而设)。
    • 执行者:由中央政府委派到各省的“提督学政”(简称学政)主持。学政是主管一省教育、科举事务的最高长官,地位仅次于督抚。
  3. 考试对象:

    • 岁试的对象是各府、州、县学的在籍生员,包括廪膳生员(廪生)、增广生员(增生)和附学生员(附生)。
  4. 历史沿革与重要性:

    • 岁试制度在明代已趋完善,清代沿袭。它是维持地方官学教育质量、选拔人才(为更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做准备)和进行生员管理(如维持秩序、甄别优劣)的关键手段。
    • 对于生员个人而言,岁试成绩直接关系到其身份、待遇(如廪生的膏火银)和进一步参加乡试的资格(通常需岁试考列一、二等方有资格参加后续的科试)。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岁试”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重要考试形式,具体含义及特点如下:

定义与性质
岁试又称“岁考”,是明清时期由地方教育官员(明代为提学官,清代为学政)主持的定期考试,主要针对府、州、县学的生员(秀才),每三年举行一次。其目的是考核生员的学业水平,并根据成绩进行等级划分和奖惩。

考试内容与等级制度
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形式包括诗文、策论等。成绩分为六等,采用“六等黜陟法”:

历史沿革与文献记载
清代文献如《明史·选举志》《文明小史》等均提及岁试制度。例如,清人陈确在《上闵辰生先生书》中记载了因缺考可能被除名的规定,反映了其严格性。

其他解释(引申义)
在成语语境中,“岁试”也可比喻通过时间的考验验证人或事物的可靠性,但此用法较为少见,主要基于“岁”指代时间、“试”为检验的引申。

“岁试”的核心含义指向科举考试制度,是明清选拔和考核人才的重要机制。

别人正在浏览...

摆酒般湼槃孢子植物编随比目连枝成日家驰田初中麤澁鼎跱斗促织厄陈放风方诀蜂儿枫木人高鱼鸽竿攻略诟数诖谬悍石好田护掩江东父老狡惑阶陈姐儿疾风甚雨金伏进退唯谷军犯昆媦量忖灵哥临逆柳火眉眼传情梦中说梦灭国明法偏私襁葆墙隅伽蓝神青豆房轻蹺遒鍊取扰三鞭酒搔痒设摆声符设言实繁有徒食荤蒜苔同品望而生畏袜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