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保甲的意思、保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保甲的解释

[neighbourhood administrative system] 古代(宋王安石始创)的一种户籍编制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设甲长;若干甲编作一保,设保长(沿用至解放前)

详细解释

(1). 宋 代的一种乡兵制度。 熙宁 初, 王安石 变募兵而为保甲。其法是:十家为一保,有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有正副都保正。家有两丁以上者,选一人做保丁,组成保甲,授以弓弩,教之战阵。参阅《宋史·兵志六》《文献通考·兵考五·兵制》

(2).旧时统治人民的户籍编制。 清 代保甲之法,十户为牌,设一牌头,十牌为甲,设一甲头;十甲为保,设一保长。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注其所往,入则稽其所来。解放前,保甲之编组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十户为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保,保设保长;实行各户互相监视和互相告发的连坐法,以及各项强迫劳役办法。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七日,国6*6*党政府宣布在它统治的各省市一律推行这种户籍制度。参阅《清朝文献通考·户口考一》《职役考一》《毛6*6*东选集·论联合政府》注释。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保甲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保甲是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核心特征是以户为单位编组,实行连坐互保,兼具户籍管理、治安维护与赋役征发功能。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制度定义

保甲指将相邻住户编为“甲”(十户左右),若干甲合为“保”的基层组织。每户设户长,每甲设甲长,每保设保长,形成层级管理体系。该制度通过联保连坐强化监管,即一户违法,同甲/保住户需连带担责,以此实现基层控制。

二、历史演变

  1. 宋代定型

    王安石变法首创《保甲条例》(1070年),规定十户一保、五保一大保、十大保一都保,以“寓兵于农”强化边防,后扩展至全国治安管理。

  2. 明清延续

    明代设“里甲制”侧重赋役,清代恢复保甲制(1644年顺治推行),职能聚焦缉盗、户籍登记与流动人口监控,成为封建统治的基层支柱。

三、核心功能

四、文化影响

保甲制将儒家“邻里相保”思想制度化,衍生出“保甲公约”“乡约自治”等民间规范,深刻塑造传统社会的集体责任意识,但连坐机制也加剧了基层压迫。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3. 中华书局编辑部. 《清史稿·食货志》点校本. 中华书局, 1977.

网络扩展解释

“保甲”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但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古代户籍与治安管理制度(主流含义)

  1. 定义与起源
    保甲是古代中国基层治理制度,始于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期。其核心是通过户籍编制管理民众,以“户”为单位分层组织,兼具治安维护、赋税征收等职能。

  2. 组织结构

    • 宋代:十户为一保,设保长;五十户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保正。
    • 清代至民国: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结构更简化。
  3. 核心职能

    • 维护地方治安,组织民兵(保丁)防御盗匪;
    • 统计户籍、征收赋税、处理赈灾事务;
    • 执行官府指令,甚至参与地方司法。
  4. 历史演变
    该制度从宋代延续至民国,清代进一步强化,成为中央控制基层的重要工具。


二、其他含义


提示:若需了解保甲制度的具体实施案例或法律条文,可参考《宋史·兵志》或清代保甲档案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碑匠辩才无阂辨洁惨狱成一家言惆惕丹款颠沉地球断章取义丰裁凤雏風緊風狀附错弗康副食品滚杂故邑恨入骨髓合演厚望黄丹徽显嚄嚄价傧假道灭虢羁倦禁微酒幌九黎昆剑揽权留行龙首门外汉绵延妙教弭楫迷你曩时旁睨贫微扑臕秋蒐虬梭绮纹榷酒曲譬三殿石龟十死一生丝雨四酎泰山其颓痛陈渥厚硖路闲整邪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