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掉书袋的意思、掉书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掉书袋的解释

[fill one's writing with quotations to parade learning] 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南唐书·彭利用传》

详细解释

宋 马令 《南唐书·彭利用传》:“﹝ 利用 ﹞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后因称喜欢引证古书,卖弄渊博为“掉书袋”。 宋 刘克庄 《跋刘叔安<感秋八词>》:“近岁 放翁 、 稼轩 ,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 夏衍 《谈做文章》:“搞文艺文化工作的人当然要尽可能的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书,但是不择对象地掉书袋子反而会显出作者的浅薄。”亦作“ 掉书语 ”、“ 掉书囊 ”。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南城毛道人》:“吾藜莧之肠,何能陪膏粱之腹,与读书人掉书语哉!” 清 钱谦益 《舟发潞河书事感怀》诗之四:“老去惟应思帝力,穷来只合掉书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掉书袋”是汉语中典型的典故类俗语,指过度引用典籍文献以炫耀学识的语言行为。该词最早见于南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记载彭利用“对家人稚子,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时人讥讽为“掉书袋”。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掉”字在此处取“摆弄、摇晃”之义,“书袋”喻指装载典籍知识的容器,整体构成“刻意显摆学问”的隐喻表达。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批评文人“引经据典,如数家珍”的弊病,可视为对该现象的典型注脚。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这种现象本质上是“语言交际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当引用超出必要语境时,便沦为“无效的修辞堆砌”。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说话或写文章时,故意堆砌大量书本材料来显示自己学问渊博”的贬义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该词在不同语境中存在语义偏移。钱钟书《围城》中描写董斜川“每言必引宋诗”,被方鸿渐暗嘲为“新式掉书袋”,显示该现象可随时代载体变化而呈现新形态。吕叔湘在《语文常谈》中建议,恰当引用应符合“必要、适度、易懂”三原则,否则易陷入“知识炫耀”的误区。

网络扩展解释

“掉书袋”是一个汉语成语,通常用于形容说话或写作时过度引用古籍、典故以炫耀学识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2.词源与出处

3.用法与语境

4.典型示例

5.相关评价

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古代用例或文学批评中的讨论,可参考《南唐书》原文或语言学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白朱砂不可胜数长少澄叙鸱视匙子虫臂出荷粮触诊次躔刺干邨舍典型性肚里生荆棘恶梦凤野风月常新寡发归休寒鄙宏气货柜夹持奸盐警乘肌髓隽李客将军科文力本灵亮沦滔冥濛密索密友南沙群岛凝庄判处癖痼抢劫勤效其它屈轶忍命申束贳貣师役实用硕果累累黍粽隧户肃然起敬大子桃花源为德不卒握要武化诬讬诡挂哓聒邂逅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