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间的官吏。 宋 苏轼 《仇池笔记·陈昱被冥吏误追》:“有人自孔掷一物,至地化为人,乃其亡姊也。携其手,自孔中出。曰:‘冥吏追汝,使我先。’见吏在旁,昏黑如夜。”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鬼怪·穆象元判冥》:“少时为诸生,被召为冥吏,每以夜分入幽府决事。”
“冥吏”是中国传统文化及神话中常见的概念,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冥吏”指阴间的官吏,负责管理冥界事务,如判决死者善恶、安排亡魂去向等。该词由“冥”(指阴间、幽暗之地)和“吏”(官吏)组合而成,字面意义即“阴间的官员”。
职能与角色
根据文献记载,冥吏在神话中承担审判职责,决定亡魂在冥界的待遇。例如宋代苏轼《仇池笔记》记载了冥吏误追生者的故事,提到亡者需通过冥吏审判进入阴间。明代沈德符的《野获编》也描述过凡人被召为冥吏,夜间入冥界断案的情节。
形象特征
冥吏通常被描绘为面容严肃、身着黑色衣袍的形象,象征其掌管生死、不可僭越的权威。
文化渊源
这一概念源于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冥界体系,与“阎罗王”“判官”等角色共同构成阴司官僚系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道德审判观念。
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宗教文化语境,如描述阴间传说、因果报应故事等,也常见于神魔小说或民俗研究。
“冥吏”是融合了神话、宗教和社会伦理的复合概念,既体现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敬畏,也通过其职能强化了“善恶有报”的传统道德观。
《冥吏》一词指的是管理冥间事务的官员,也被称为冥府官员。冥吏的职责是处理来自人间和冥界的各类案件、管理冥界的秩序。
《冥吏》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冖”和“口”,其中“冖”位于上面,表示遮盖,而“口”位于下面,表示嘴巴。它的总笔画数为11,其中“冖”为5画,“口”为6画。
《冥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神话和文化中关于冥界的描述。在古代汉字中,冥吏的繁体写法为“冥吏”,包含了与现代简体字相同的部首和笔画。
在古代汉字中,冥吏的写法与现代相似,只是字形可能有一些变化。例如,冖的形状可能会稍有差异,但整体的字义和结构并没有太大差异。
1. 冥吏根据人间善恶记录来分配冥府中的奖惩。
2. 冥吐使者,负责将来自冥界的通知送达人间。
冥吏有一些相关的组词,如冥府、冥界、冥官等。
与冥吏意思相近的词包括冥府官员、冥界官吏等。而与冥吏意思相反的词则没有明确的对应,因为冥吏是指冥界特定的官员角色,常与人间的官员相对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