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unruly or unrestrained] 任性放荡
狂放不羁
任性放荡。 金 王若虚 《鄜州龙兴寺明极轩记》:“始予以狂放不羈,为上官所捃,宴游戏剧,悉禁絶之。”《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那 十八姨 性颇轻佻,却又好酒。多饮几盃,渐渐狂放。” 清 侯方域 《任源邃传》:“初, 元祥 为儒生,以文行自厉,而 源邃 负气狂放不相类。”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后来旁人告诉我,她的父亲纵酒狂放,醉后时时虐待她的儿女。”
关于“狂放”的详细解释如下:
“狂放”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kuáng fàng,由“狂”(形容不受约束、激烈)和“放”(指不拘束、自由)组合而成,本义为任性放荡、不拘小节、不受传统规范束缚。
性格与行为特征
指人性格或行为上的放荡不羁,例如无视社会常规、追求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金代王若虚在《鄜州龙兴寺明极轩记》中曾用“狂放不羁”形容自己的个性。
文学艺术领域
常用于描述艺术风格或作品特质,如宋代苏轼、辛弃疾的词风被归为“豪放派”,其特点正是洒脱狂放。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或艺术评论。
《狂放》一词是指行为、言论或思想放任自由,不受约束的状态。这种态度常常表现为大胆、放肆或不拘小节的行为和表达。
《狂放》的拆分部首为“犬”和“方”,其中“犬”为狗的意思,表示与动物有关,而“方”为形状的意思。根据《康熙字典》记载,狂放的笔画数为9。
《狂放》一词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是从古代描述行为放纵的态度演变而来。在古代文化中,狂放往往和自由、豪放的个性联系在一起。
《狂放》一词的繁体字为「狂放」,没有明显的变化。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多样而复杂。虽然具体的《狂放》的古代汉字写法没有明确记载,但简化后的现代写法中包含有古代的元素。
1. 他的思想狂放,常常与传统观念相悖。
2. 那位艺术家以狂放的创作风格在艺术界引起了轰动。
3. 这个学科研究的方法需要一定的狂放和创新。
狂放的相关词汇有:放纵、奔放、豪放、张扬、放肆、恣意。
言行放纵、大胆、放任、无拘束。
克制、约束、严谨、谨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