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狂痴的意思、狂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狂痴的解释

亦作“ 狂痴 ”。1.癫狂痴呆。亦指癫狂痴呆的人。 汉 陆贾 《新语·慎微》:“视之无优游之容,听之无仁义之辞,忽忽若狂痴,推之不往,引之不来。”《汉书·韦玄成传》:“今子独坏容貌,蒙耻辱,为狂痴,光曜晻而不宣。” 汉 蔡琰 《悲愤诗》:“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清 郑燮 《骨董》诗:“钩深索远求,到老如狂痴。”

(2).愚鲁无知。用为谦词。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命与不遇,未遭可为之事;性与不惠,復无垂范之言。兀兀狂痴,行近四十。”


见“ 狂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狂痴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复合语义的古典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癫狂与愚痴并存的精神状态”。从词源学角度分析,“狂”本义为狗发疯,引申为人的精神失常或行为放诞,《说文解字》释作“狂,猘犬也”,后扩展指超越常理的言行;“痴”则源自“癡”,《玉篇》定义为“不达谓之癡”,特指心智蒙昧的状态。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书·韦玄成传》“狂痴萎蕤,生不益民”,描述精神错乱且愚钝的病态人格。

在古籍文献中,该词呈现三层语义演变:

  1. 病理学层面:指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如《后汉书·高获传》记载“获素善天文,晓遁甲,能役使鬼神。狂痴恍惚,言事多中”,强调非理性言行与认知障碍的并存特征。
  2. 社会伦理层面:喻指违背礼教规范的行为,《韩愈·芍药歌》中“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以“狂痴”自嘲不合时宜的狂放姿态。
  3. 文学修辞层面:唐宋诗词常借“狂痴”构建矛盾意象,如陆游《剑南诗稿》中“狂痴未解惜年华,新草池塘旧钓沙”,通过疯癫与愚钝的悖论组合表达复杂情感。

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癫狂痴呆,亦指癫狂痴呆之人”,收录该词在《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等文献中的实际用例。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这类由反义语素构成的复合词,体现了汉语“对立统一”的构词智慧。

(参考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华书局《汉书》校注本;国学大师网《说文解字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狂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由“狂”(极端疯狂、狂乱)和“痴”(愚蠢、糊涂)组合而成,形容人的行为或思想异常荒谬、癫狂,常含贬义或批评意味。例如:“忽忽若狂痴”(汉·陆贾)、“恍惚生狂痴”(汉·蔡琰),均指精神状态的失控。

二、延伸用法

  1. 谦辞:唐代文人如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以“兀兀狂痴”自谦,表达愚鲁无知的谦逊态度。
  2. 文学意象:古诗文中常借“狂痴”表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如清代郑燮“钩深索远求,到老如狂痴”。

结构特点

示例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贬倾向,古籍中多含负面评价,而部分文学化表达可能隐含反讽或自嘲。

别人正在浏览...

案语标鉴炳赫殡葬博证步调一致操兵楚楚不凡戳记刍叔醋妒雕漆东武断袖癖对册恶处阿弥巴过谦骇人闻见汉武泉后继有人监食嚼牙揭参介音纪纲仆静言九臯郡郭军谘菌子括囊守禄狼牙拍廖叔陵劲淬砺隆行买路莫愁槃蓝朴椽瞥见疲懒普降人形人影绰绰阮生嗟散茶山甿耍脸子水笔梭伦改革天横同位素王阳术违令畏怯委员误传相脚头小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