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劫掠;侵扰。《书·费誓》:“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有常刑。” 孔 传:“军人无敢暴劫人。” 宋 岳飞 《奏乞复襄阳札子》:“今外有 金 敌之寇攘,内有 杨么 之窃发。”
(2).引申指由兵匪劫掠侵夺所造成的祸乱。 宋 曾巩 《明州谢到任表》:“赖上威灵,致寇攘之熄灭;属时休庆,获稼穡之丰登。”
“寇攘”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劫掠、侵扰
指通过武力或暴力手段进行抢夺、骚扰。例如《尚书·费誓》记载:“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有常刑”(),强调禁止士兵劫掠百姓。宋代岳飞在奏折中也提到“金敌之寇攘”,指外敌的侵扰行为()。
兵匪祸乱
引申为因战乱或匪患导致的社会动荡。如宋代曾巩的《明州谢到任表》中,用“寇攘之熄灭”形容平定战乱后的安定()。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代文献和权威词典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及宋代奏章原文()。
寇攘(kòu rǎng)是一个汉字词,意指侵略、掠夺或劫掠。它通常用来形容战乱时期的贼寇或盗匪的行为。
寇是由宀(宝盖)和句(口)两个部首构成,并包含5个笔画。
攘是由手 (扌)和襄(襁褓)两个部首构成,并包含12个笔画。
寇攘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生民》中,描述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
寇攘的繁体字为寇攘。
在古代,寇的写法为“寸口”,表示一个人正执刀掠夺,攘的写法为“手羊皿句”,表示用手去抓羊。这种写法在现代已不再使用。
1. 历史上有许多寇攘的时代,人民过得非常艰辛。
2. 部队奋起反击,成功地抵御了敌人的寇攘。
组词:寇讹(kòu é);寇敌(kòu dí);攘除(rǎng chú)。
近义词:掠夺、抢劫、劫掠。
反义词:保卫、抵抗、维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