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清定的意思、清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清定的解释

(1).清平安定;使安定。《后汉书·张奂传》:“ 奂 遣司马 尹端 、 董卓 并击,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餘人,三州清定。”《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 彰 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北齐书·李浑传》:“未明,达城下,贼徒惊散,生擒 社客 ,斩首送 洛 。海隅清定。”

(2).指对官吏进行清理考核,决定进退升降。《晋书·石季龙载记上》:“ 魏 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这些人任官时,政府按照他们的品第,分别除授;已经入仕的人,也要三年清定一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清定”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义拆分和典籍用例两方面来理解:

  1. 字义拆解:

    • 清: 本义为水澄澈,引申为清除、肃清、使洁净、使安定。
    • 定: 本义为安定、稳定,引申为平定、使稳固、决定。
    • 组合义: “清定”结合了“清”的“清除、安定”和“定”的“平定、稳固”之意,强调通过清除混乱、障碍或敌对势力,从而达到平定、安定、稳固局面的过程或结果。
  2. 典籍用例与核心含义: 从历史文献中的使用来看,“清定”的核心含义是:

    • 平定、肃清(叛乱、动乱): 指用武力或其他手段平息叛乱、清除敌对势力,恢复秩序与安定。这是最常见、最核心的用法。
      • 例证: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今关东寇贼,往往屯聚,志在广地,然无能为也。其清定海内,此其时乎?”(这里指平定、肃清海内的寇贼)。《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四十三》:“羌遂大合,朝廷不能制,乃遣使者督趣尚进兵。尚不得已,将诸郡兵进屯狄道,与羌战,败绩。… 于是诸羌大盛,朝廷患之,复遣谒者庞参督凉州诸郡兵屯汉阳,为诸军节度。参招抚离散,开示信赏,羌众稍稍降散。参乃上书请还屯金城,以省转输之劳,且清定凉土。”(指肃清、平定凉州地区的羌乱)。
    • 安定、治理(使之清明安定): 在平定之后,引申为使地方或国家恢复秩序、得到治理,达到清明安定的状态。
      • 例证: (此义项常隐含在平定之后的结果中,或用于描述政治目标)如古人言“清定天下”,既包含平定战乱的过程,也包含建立安定局面的结果。

“清定”意指通过清除、肃清(叛乱、动乱、障碍等)来达到平定、安定、稳固国家或地方局面的目的和结果。 它是一个带有较强行动性和目标性的动词,常用于描述历史上的军事或政治行动,强调从混乱走向有序的过程与成就。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 主编): 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对古汉语词汇的释义详尽准确。其对“清定”的释义可概括为“平定;安定”。(因无法提供实时有效链接,请查阅《汉语大词典》纸质版或授权电子数据库如“汉典”等平台
  2. 《后汉书》(范晔 撰): 作为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中“清定海内”的记载是“清定”一词最经典、最权威的早期用例之一,为后世理解和引用该词提供了历史语境和语义依据。(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或权威在线古籍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
  3. 《资治通鉴》(司马光 主编): 另一部极其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其中关于庞参“清定凉土”的记载,再次印证了“清定”在历史语境中表示平定、肃清地方叛乱的含义。(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或权威在线古籍库

网络扩展解释

“清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解析,以下为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清平安定
    指环境或局势的安宁稳定,如“浮世喧嚷,浊尘蔽目。人若不能克己行事,持清定之心,势必早晚都会成为盲心人”()。该释义强调通过内在修养或外部治理达到平和状态。

  2. 官吏考核与任免
    指对官员进行清理、评估,并决定其职位升降,如“指对官吏进行清理考核,决定进退升降”()。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政治语境。

二、扩展与引申

三、使用场景

  1. 描述社会或环境:如“天下清定”指国家安定。
  2. 个人修养:如“持清定之心”强调保持内心平静。
  3. 历史或政治文本:涉及官员考核制度时使用。

四、常见搭配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组词,可参考权威词典(如、)。

别人正在浏览...

靉靆倍读表演艺术博邪不死草残零长虺成蛇车邻惩膺怠弛戴笠故交独行其道敦信泛浩摩苍烦嚻发噱高门隔二偏三公婆光晕孤干股长海垠含玉合乐鸿黄后夜荒失见头角驾天瘠弃即小见大掯阻诓语奎札舲舟廪饷犁涂路陂麻团内囊甓涂日增月益绒面阮始平腮帮子圣讳神香树耳素信痰火特勒无传无灰酒五门五峤午天纤腰谐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