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白绢。 宋 王禹偁 《柳赞善写真赞》:“秀师援毫,写于霜縞。”
(2).洁白貌。《文选·谢庄<月赋>》:“连观霜縞,周除冰浄。” 张铣 注:“言月之光彩照地如凝雪,照天如水镜,观宇庭除皆如霜冰之洁也。縞,白也。”
(3).指月光。《太平广记》卷四六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白幽求》:“寒光射万里,霜縞遍千门。”
“霜缟”是一个古典文学中的意象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白绢
指白色丝织品,常用于比喻纯净、素雅的质感。例如宋代王禹偁《柳赞善写真赞》中“写于霜縞”,即以白绢为书写载体,凸显高洁之意。
洁白貌
形容事物如霜雪般洁白无瑕的状态。谢庄《月赋》中“连观霜縞,周除冰浄”一句,张铣注解为月光洒落地面如凝雪、天空如水镜,万物皆显霜冰之洁。
指月光
借月光的清冷与皎洁,赋予“霜缟”诗意化的表达。如《太平广记》中“寒光射万里,霜縞遍千门”,以霜缟代指月光铺洒千门的景象。
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多用于诗词或骈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若需更权威的考据,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文选》原注等文献。
《霜缟》是两个词语的合成词,其中,《霜》指代飘落的霜,形容白色干燥的气候;《缟》则指代白色的丝织品。因此,《霜缟》的意思可以解读为白色干燥的织物。
《霜缟》的拆分部首为《雨》和《糸》。其中,《雨》表示与水相关的事物,《糸》表示与纺织品相关的事物。根据笔画顺序,它们的笔画分别为雨:8画,糸:6画。
《霜缟》一词源自古代文献《世说新语·良士》中的一句诗:“郑昼《霜缟》温暖如袍裘。”可以看出,这个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文人所创作的。在繁体字中,《霜缟》的书写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霜缟》的写法和现代没有太大差别。可以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描写进行参考,如《书经·系辞中》句中写到:“如彼细矣、如彼惠丝。。”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1. 那件白色的霜缟,犹如雪一般纯洁。
2. 她身上穿着一袭轻盈的霜缟,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
1. 霜染:指被霜染上颜色,常用于描绘景色。
2. 缟素:指白色纱绸,常用于形容轻盈柔软的衣物。
3. 霜白:指颜色如霜的白色。
1. 白纱:与霜缟意思相近,都是指白色织物。
2. 雪绒:指绒质细腻光滑的织物,颜色白如雪。
黑纱:与霜缟相对,指黑色的织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