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ve not]——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不是
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2) [did not]∶不曾
终夜未尝合眼
未尝不叹息。——诸葛亮《出师表》
所未尝行。——《资治通鉴·唐纪》
未尝识书具。——宋· 王安石《伤仲永》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1).未曾,不曾。《论语·雍也》:“非公事,未尝至於 偃 之室也。”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臺諫外,未尝与羣臣接。”《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孺人想着外甥女儿,虽然傍着兄嫂居住,未尝许聘人家。”《老残游记》第七回:“我自从掛牌委署斯缺,未尝一夜安眠。”
(2).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没有。《国语·周语下》:“ 晋国 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 唐 元稹 《崔弘礼郑州刺史》:“勑:朕读《诗》至於《羔裘》、《緇衣》之章,未尝不三復沉吟。” 明 刘基 《季民湖山义塾记》:“今予幸藉先人餘业,以自免於冻馁,未尝不惴惴於吾身。”
(3).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并非,未必。《汉书·贾山传》:“又曰:‘济济多士, 文王 以寧。’天下未尝亡士也。” 明 李贽 《答周西岩》:“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尝不可使之知也。” 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鲁迅 诚然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但未尝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成分。”
“未尝”是一个汉语副词,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表示“未曾、不曾”
指某件事情从未发生或某个动作从未进行。
例句:
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
通过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相当于“并非没有”或“未必不”。
例句:
避免与“未常”混淆,后者是“未”与“常”的误写组合,无实际意义。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参考《论语》及权威词典(如、3、5、7、9)。
《未尝》(wèi cháng)这个词意指某种动作或感受从未尝试过或经历过。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未曾有过的经历或感受。
《未尝》的拆分部首是“日”和“木”,它的总笔画数是5划。
《未尝》是由“无”与“兄”组成的词,表示尚未体验或尝试过某事。
《未尝》的繁体字是「未嘗」。
在古代,汉字“未尝”的形态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意思。
1. 我们应该勇于尝试新事物,才能从中学到更多知识和经验,让自己不再“未尝”的。
2. 即使是年老的人,也不应该对新颖的事物抱有“未尝”的态度,而应该积极接纳和尝试。
1. 未尝试
2. 未尝过
3. 尝遍未尝
1. 从未
2. 过去未
3. 尚未
1. 曾经
2. 已经
3. 体验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