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昂首,举首。《汉书·朱云传》:“抗首而请,音动左右。” 晋 成公绥 《啸赋》:“喟仰抃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十:“二三狂生,抗首大言,乘险徼幸。”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一:“府公众言之曰:‘ 金某 恶跡多端,罪难末减。’公抗首曰:‘此人无他罪,人利其金耳。’府公色变。”
抗首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雅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昂首”“抬头”,常用于形容人或动物挺直头颈的姿态,并隐含不屈或高傲的意味。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对其释义、用法及来源进行详细说明:
昂首姿态
指人或动物抬起头部,挺直脖颈的动作或状态。例如《后汉书·董卓传》李贤注引《献帝纪》描述:“士卒皆涕泗横流,抗首而歌。” 此处的“抗首”生动刻画了士兵昂首悲歌的形象,强调其姿态的挺拔与情感的激昂。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319页。
引申为不屈或高傲
因昂首动作常象征不屈服、不低头的态度,“抗首”可引申表示倨傲、倔强或对抗之意。如《文选·扬雄〈羽猎赋〉》中“抗首以抗其气”,李善注:“抗,举也;首,头也。” 此句通过“抗首”凸显了猎物面对围猎时昂然不屈的气势。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第3册第2421页。
构词解析:
“抗”本义为抵抗、举起(《说文解字》:“抗,扞也”);“首”即头部。二字组合后,字面意为“举起头部”,后凝固为描述昂首动作的复合词。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版)第887页。
历史用例:
该词多见于汉魏至唐宋文献,如《晋书·刘曜载记》:“士卒抗首,瞋目裂眦。” 此处以“抗首”强化战士临敌时的昂扬斗志。
来源:《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4卷第2946页。
在现代汉语中,“抗首”因文言色彩浓厚,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解读或文学创作中。其含义仍保留“昂首”的本义及“不屈”的引申义,但需结合语境理解,避免与现代词汇“抗”(如“抗议”)混淆。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23年第7版)第741页。
“抗首”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一、作为成语的引申含义(对抗权威) 根据,该词由“抗”(对抗)和“首”(首领)组成,指反抗统治或挑战权威,常用于描述英雄人物或社会运动。例如:“民众抗首的精神推动了历史变革。”
二、字面动作描述(昂首、举首) 多数古籍文献如显示,“抗首”可直译为抬头、昂首的动作。如《汉书·朱云传》中“抗首而请”形容昂首请求的姿态,晋代《啸赋》用“抗首”描绘仰头长啸的场景。
注意:两种释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现代使用中,作为成语的“对抗”义较具文学色彩,而“昂首”义多出现在古文解析中。建议通过具体文献例句进一步确认词义。
蔼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本生灯鞭辟向里边子比校部押不自料常闾超除超越方程盗粜大愿颠头播脑地丑力敌独异方外游飞遁枫落鬼风疹害命何在家庭激裂纪录片峻刑款兵宽身廉能清正流传六牙臝虫路易埋瘗民隶觅石饢糟淖潦漆疮嚷刮塞北十拗守符收録竦魂骇目台檄天相铁柜同流合汙统铺同休等戚威陵辒车文解文齐无津香地崄些儿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