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痛的意思、恻痛的详细解释
恻痛的解释
忧伤,悲痛。《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廩灾,何以书?记灾也” 汉 何休 注:“先是, 龙门 之战,死伤者众, 桓 无惻痛於民之心。” 汉 王充 《论衡·明雩》:“夫知病之必不可治,治之无益,然终不肯安坐待絶,犹卜筮求祟,召医和药者,惻痛慇懃,冀有验也。”
词语分解
- 恻的解释 恻 (惻) è 悲痛:恻隐。恻怛(忧伤)。恻恻(悲痛的样子)。凄恻。恻然。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痛的解释 痛 ò 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痛。肚子痛。痛风。痛痒(a.喻疾苦,如“痛痛相关”;b.喻紧要的事,如“不关痛痛”)。 悲伤:悲痛。哀痛。痛楚。痛惜。痛不欲生。 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痛击。
网络扩展解释
“恻痛”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文献来源解析如下:
基本释义
- 词义:指忧伤、悲痛的情感状态,常用于描述内心因他人苦难或自身遭遇而产生的深切哀伤。
词源与结构
- 构词分析:由“恻”与“痛”组成,二者均为表示悲痛的形容词,属同义复合词,强化情感表达。
- 恻:形声字,从心、则声,本义为“悲痛”(《说文解字》),引申为同情、怜悯,如“恻隐”。
- 痛:本义为身体或心灵的剧烈苦楚,与“恻”结合后侧重心理层面的哀伤。
文献用例
- 《公羊传·桓公十四年》注
东汉何休注解时提到“桓无恻痛於民之心”,批评君主对百姓疾苦缺乏悲悯。
- 《论衡·明雩》
王充用“恻痛慇懃”形容明知不可为仍竭力救治病患的心态,体现深切关怀。
相关词汇
- 凄恻:哀伤悲凉(如“凄恻的琴声”)。
- 恻隐: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如“恻隐之心”)。
- 恻怛:忧伤悲痛,与“恻痛”近义。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恻痛”较少单独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可参考中的造句示例。
网络扩展解释二
恻痛(拆分:心+冗)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深感同情。这个词的部首是心,笔画有8画。恻痛这个词来源于《庄子·秋水》:“钟鼓齐鸣,民以乐之。非所乐也,众人恻而同之。”在繁体字中,恻痛的写法基本上保持不变。古代的汉字写法会有一些变化,例如:“惻痛”、“濜痛”、“栅痛”等。以下是恻痛一词的例句:
1. 我对他的遭遇感到非常恻痛。
2. 她的文章描写了人间疾苦,引起了大家的恻痛之情。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同痛、痛惜、伤痛等。近义词有同情、同仁,而反义词可能是冷漠、无情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