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毕卓传》:“ 太兴 末,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熟, 卓 因醉夜至其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 毕吏部 也,遽释其缚。”后遂用以为嗜酒之典。 周斌 《和剑华醉歌行》:“又不见鼾眠炉侧 毕吏部 ,酒贼之名亦千古。”
“酒贼”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关联,以下为详细解释:
该词最早出自《晋书·毕卓传》。记载东晋官员毕卓因嗜酒成性,夜间偷饮邻家酒瓮中的酒被当场抓住,次日发现偷酒者竟是吏部郎毕卓,遂被释放。此典故成为“酒贼”一词的起源,原指因嗜酒而行为逾矩之人,后演变为对酗酒者的戏称或自嘲。
现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讨论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贬倾向。例如:“他自称酒贼,实则是借酒抒怀”中的自嘲用法,与“酗酒成性沦为酒贼”的批评性表述存在明显差异。
提示:如需进一步考证典故细节,可参考《晋书》原文(、3、9为权威来源)。
《酒贼》是一个词汇,指的是那些以偷窃、盗取他人酒类饮品为生的人。酒贼常常擅长隐匿行迹、偷盗术,并以这种非法手段获取酒品。他们的目的往往是为了私自享用或者以高价转售酒类。
酒贼的拆分部首是酉(酉字底部为酒)和贼(贝字旁边的字形),它们分别代表着酒和盗贼的意义。根据笔画的计算,酒贼共有10画。
《酒贼》一词来源于汉语,是一个常见的词汇。酒贼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酒賊」。
在古时候,酒贼的汉字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上与现代相近。例如,酒贼的古汉字写法「酒賊」与繁体字写法相同,只是书写方式略有不同。
1. 他是一个聪明的酒贼,凭借敏锐的嗅觉和灵活的手脚,每次都能偷到最好的酒。
2. 那个小偷不仅偷窃钱财,还经常趁夜晚偷走他人家中的酒品,真是一个恶名昭彰的酒贼。
组词:酒窃、酒盗、酒贼集团
近义词:酒窃、酒盗
反义词:酒商、酒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