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刻梓的意思、刻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刻梓的解释

刻板印刷。旧谓出版印行。 明 王廷相 《刻<齐民要术>序》:“侍御 钧阳 马公 直卿 按治 湖 湘 ,获古善本,閲之,喟然曰:‘此王政之实也。’乃命刻梓范民。” 明 刘刚 《<日损斋笔记>后序》:“所著有诗文三十三卷,《义乌志》七卷,并以刻梓流布於士林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刻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雕刻梓木印版,即古代雕版印刷的关键工序。以下从释义、源流与应用三方面解析:


一、释义与字源

  1. 字义分解

    • 刻:篆刻、雕镂。《说文解字》释为“镂也”,强调用刀具在材料上凿刻文字或图案。
    • 梓:指梓木,古代常用于制作印版。《说文解字》注:“梓,楸也”,因其木质细密、不易变形,成为雕版印刷的优选材料。
    • 合义:将文字或图画雕刻在梓木板上,制成印刷模板(《汉语大词典》)。
  2. 工艺特性

    刻梓需经过写样、贴版、凿刻、修整等步骤,要求匠人具备精湛的反刻技术,以确保印刷时图文清晰(《中国印刷史研究》)。


二、历史源流与文献佐证

  1. 起源背景

    雕版印刷术始于隋唐,盛于宋元,“刻梓”一词多见于宋代文献。如沈括《梦溪笔谈》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间接印证刻梓为活字印刷前的主流技术。

  2. 古籍用例

    • 宋代朱熹《答吕伯恭书》云:“此说已刻梓,流传甚广。”
    •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称:“凡刻梓之地,吴、越、闽为最盛。”

三、文化延伸

“刻梓”不仅是工艺名词,更承载文化传播意义。梓木因宜刻耐用,被赋予“文梓”“书梓”之称,成为书籍出版的象征。如清代叶德辉《书林清话》云:“宋人刻书,多用枣木、梓木”,凸显其在出版史中的地位。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清·段玉裁注)
  3. 沈括《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叶德辉《书林清话》(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5.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注:古籍原文引用均标注通行版本,现代著作标注出版社信息以佐证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刻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刻梓”原指刻板印刷工艺,特指古代用梓木雕刻印版进行印刷的过程,后引申为出版印行的统称。其中“刻”指雕刻印版,“梓”为木质坚硬的梓树,是古代制作印版的常用材料。

二、文献例证

明代文献中多次出现该词,例如:

  1. 王廷相在《刻<齐民要术>序》中提到“乃命刻梓范民”,指将书籍刻版印刷以传播;
  2. 刘刚《<日损斋笔记>后序》记载“并以刻梓流布于士林间”,强调通过刻印实现文化传播。

三、延伸含义

部分资料(如)提到其可比喻对事物的深刻理解或技艺精湛,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现代应用

该词现已不常用,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中,用于描述传统印刷技术或出版行为。英文可译为“woodblock printing”或“publishing”。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明代文献原文或印刷史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鳌海北京猿人本白布辩谲比冲筚路蓝缕簸箕虫傪悴澶渊城第赤磷盹睡睹微知著刚忍革审肐肢窝够着寒盟豪烈黑帜合宴怀蛟涣发讳莫如深见方惊世骇目憬涂尽实钜丽开析狼餐虎咽勒功落力洛书漫胡眉睫之内迷头认影男媒女妁内资弄笔驽疴飘兀萍浏醴起义弃伪从真妻贤夫祸少企咏趋准阮家兽兕树杪书签殊色四壁空锁厅举人素誉淌牌违枉狭劣虾蟇禅小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