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兽兕的意思、兽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兽兕的解释

泛指猛兽。《晋书·郤詵传》:“贪鄙窃位,不知谁升之者?兽兕出槛,不知谁可咎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兽兕"是汉语中具有古语色彩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字源训诂

  1. "兽"(shòu):《说文解字》释为"守备者",本义指四足有毛的动物总称。后特指野兽,如《尔雅·释鸟》云"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2. "兕"(sì):《说文》载"如野牛而青,象形",指古代犀牛类动物。《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即用此本义。

二、复合词义项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二年》"兽兕出于柙",孔颖达疏:"兕是大兽,故与兽连言之。"古代文献中主要有两种含义:

  1. 猛兽统称:泛指虎、犀等凶猛动物,《淮南子·本经训》"兽兕匿爪"即用此义
  2. 礼器纹饰:青铜器常见兽面纹与兕纹组合,如《周礼·考工记》载"兕甲六属",郑玄注指铠甲装饰

三、现代语义流变 当代《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236页)标注为"古代犀牛类兽名",但在实际使用中多保留其古文用法,常见于仿古语境或考古学领域。据《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考证,该词在唐代后逐渐被"犀兕"等词替代。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阮元校刻本
  3.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兽兕”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òu sì,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1. 字义分解:

    • 兽(shòu):
      指哺乳动物,通常为四足、全身生毛的动物,如“野兽”“禽兽”。引申义为“野蛮、下流”,如“兽行”“兽欲”。
    • 兕(sì):
      古书中指犀牛(一说专指雌性犀牛),也指古代酒器“兕觥”。
  2. 组合词义:
    “兽兕”泛指猛兽,强调凶猛的野兽类生物,常见于古文和书面语。


出处与例句


相关扩展


使用建议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若需增强表达的古雅感,可替换为“猛兽”或结合具体语境(如“洪水猛兽”)。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晋书》或权威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毛宝瓶座冰兢补置彩蟾传坐聪明鸟促杵蠹吏丰标不凡奋袂高光格崩挂剑贯石孤累寒径花苞徼守金殿儆惕酒脸踦重鞫为茂草刻记诳告老苍头乐娱留放罗幔雒书屡月髦儿班懑懑扪籥绵瓞免解幎目琪花瑶草倾谄人样溶消揉捏柔兆软堰散走梢人勝游贪騃逃难跳槽厅房挺刑头蝨完镜韦褐兀臬物稀为贵先农坛狎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