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刻烛的意思、刻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刻烛的解释

(1).《南史·王僧孺传》:“ 竟陵王 子良 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 文琰 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后因以喻诗才敏捷。 唐 潘述 《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诗教刻烛赋,酒任连盘酌。” 宋 秦观 《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诗:“愧无刻烛敏,续此金玉音。” 明 李东阳 《原博席上用击鼓催花令戏成一首》:“未夸刻烛多才思,一遍须教八韵成。” 谢觉哉 《赠沉衡老》诗:“驾游尚可腾空去,联句犹能刻烛工。”

(2).古人刻度数于烛,烧以计时。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应令》:“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刻烛是汉语典故词汇,字面指在蜡烛上刻度计时,引申为限定时间完成诗文的敏捷才思。其文化内涵可从三方面阐释:


一、本义溯源

古人于蜡烛刻划记号以计时,常见于文人雅集。如《南史·王僧孺传》载竟陵王夜集学士,以刻烛为限赋诗:「刻烛一寸,成四韵诗」,要求在一寸蜡烛燃尽时完成八句诗,凸显对创作速度的严苛挑战。


二、引申义解析

后以「刻烛」比喻诗才敏捷、倚马可待。清代文人顾嗣立《寒厅诗话》评:「刻烛分题,击钵催韵,千古称其敏捷」,强调其象征文思如泉涌的意象。此典亦衍生「刻烛赋诗」「刻烛成篇」等短语,均指即兴限时创作。


三、文化符号意义

该词浓缩了古代文人的三大特质:

  1. 竞技精神:诗会成为智力比拼的舞台,如《颜氏家训》载「谈笑赋诗,刻烛裁篇」的雅集场景;
  2. 时间意识:烛刻为天然计时器,体现古人对创作效率的追求;
  3. 才思标尺:能否「刻烛成诗」成为衡量才情的标准,如王夫之《姜斋诗话》称「刻烛寸心,争奇于晷刻」。

权威参考

释义可查证于:

(注:因未检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建议查阅上述纸质权威辞书获取完整释义,或访问汉典网(zdic.net)、国学大师网(guoxuedashi.com)等专业平台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刻烛”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历史典故和实际用法理解: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意义
    指古人通过在蜡烛上刻划刻度来计时。古代无现代计时工具,夜间常以燃烧蜡烛的长度估算时间,尤其在限时创作或集会时使用。例如,南朝梁庾肩吾诗句“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即描述用刻烛法计算更次。

  2. 引申含义
    后衍生为“熬夜工作或学习”的象征,表示在烛光下持续用功至深夜。


二、典故与比喻义

  1. 诗才敏捷的典故
    据《南史·王僧孺传》记载,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曾夜聚文人作诗,规定蜡烛燃烧一寸需完成四韵诗(即八句)。文士们以刻烛计时,展示才思,如文琰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此典后以“刻烛”比喻文思敏捷,如成语“刻烛成诗”即源于此。

  2. 文学中的应用
    唐代潘述《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中“诗教刻烛赋”,即借典故赞颂即兴赋诗的才华。


三、使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原文或诗词例证,可查阅《南史》或唐代诗集。

别人正在浏览...

粑粑头百载树人帮箱绷脸弊帷不弃尘杂踔虚催産榱栋崩折搭罗丢丑兑换券敦励吨位伏热高洁贵诞龟冷搘牀弘简厚爱怀谖华阶户绝简濇肩项解作精辟基桩沮服巨鏕考检宽肆利力溜溜转泷泷论批满城风雨幔屋明盛难保盆景乾符坤珍清资琼堆玉砌七相五公器制全盛缺笔入寝儒彦三刑省径省率疏隔孙息妇题鴂退厚无官相面先生像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