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资的意思、清资的详细解释
清资的解释
魏 晋 至 唐 时多由士族担任的清贵官职。《北史·宋游道传》:“出州入省,歷忝清资,而长恶不悛,曾无忌讳。” 五代 齐己 《寄朱拾遗》诗:“沧海期仍晚,清资路渐高。”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旧制,大理寺官初上,召寺僚或在朝五品以上清资保识。”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 唐 制,士族称为清流,作官称为清资官。”
词语分解
- 清的解释 清 ī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清水。清泉。清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清清”;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清澈。清碧。清朗。清新。清醇。月白
- 资的解释 资 (資) ī 财物,钱财:资源。物资。资财。资金。资费。资料。工资。川资(路费)。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资本。外资。独资。合资。资方。 供给,帮助:资助。资送。资敌。可资借鉴。 智慧能力:资质。
专业解析
"清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与现代词典进行阐释。根据权威辞书释义及典籍用例,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本义与核心释义
指凭借清高门第或德行获得的官职资格,特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士族凭借家族声望而非实际才能担任的"清贵"官职(如秘书郎、著作佐郎等)。此类官职多属文化性质,象征社会地位而非实权。
例证:《魏书·卢玄传》载"二公并清资"即指卢渊、卢道虔凭借门第任高官。
二、引申义与词性演变
- 形容词性:形容官职、地位清高显贵。
例证:唐代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中"清资要官"指地位显赫的要职。
- 名词性:代指出身高贵的士人。
例证:《北史·邢邵传》称邢邵"清资素望"即强调其门第高贵。
三、现代使用与语义弱化
现代汉语中"清资"已非常用词,偶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多保留"清贵身份"的古义,但社会阶层内涵淡化,侧重表达"清雅资质"的抽象概念。
参考资料依据: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 "清资"词条释义。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 综合历史语料分析。
- 《魏书·卢玄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原始文献用例。
- 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收录于《白居易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 - 唐代官职制度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清资”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出现在魏晋至唐代的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拼音:qīng zī
注音:ㄑㄧㄥ ㄗ
含义:指魏晋至唐代由士族(门阀贵族)担任的清贵官职。这类官职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 社会地位高:职位多与文化、礼仪、教育等“清流”事务相关,如秘书监、国子监等。
- 士族垄断:主要由门阀士族担任,体现当时“士庶有别”的社会分层。
- 职权较轻:相较于实际政务官职(如地方刺史),更注重名望而非实权。
二、来源解析
-
词义构成:
- “清”:象征高洁、雅致,与“浊”(指庶务或低层官职)相对。
- “资”:指资格或职位,强调官职的选拔标准。
-
历史背景:
-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下,士族通过门第直接获得清资官,形成“上品无寒门”的局面。
- 唐代:科举制兴起后,清资官逐渐向科举进士开放,但士族仍占优势(如《唐语林》记载大理寺官需五品以上“清资”保荐)。
三、文献例证
- 《北史·宋游道传》:“出州入省,歷忝清资。”(指宋游道历任多个清贵官职)
- 五代·齐己《寄朱拾遗》:“清资路渐高。”(形容友人仕途升迁至清贵职位)
- 范文澜《中国通史》:唐代士族被称为“清流”,其官职称“清资官”。
四、相关概念
- 清流:与“浊流”相对,指士族阶层及他们推崇的文化传统。
- 浊官:指处理财政、军事等实务的职位,多由寒门或庶族担任。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官职类型或历史案例,可参考《中国通史》等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基米德闇然白楼亭八字帆灿烂炳焕獑胡赤鯶公粹愿打火刀丁香竹放射化学访问番快法社法算風水公祢怪物相锅炉行货子寒营奸计妓家鲸鲵锯齿钜人枯陨连甍接栋列位螺首马汧马矢南燕粘胶批覆被甲执锐谱牒千秋万世切象倾身奇士憩宴器遇攘攘熙熙热谩人小鬼大沙州十三弦说客四守私卒松粉獭祭蹚浑水拖轮罔渎翁姑鹀属相慕霞绡雾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