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恐愒 ”。亦作“ 恐喝 ”。亦作“ 恐曷 ”。恫吓威胁。《战国策·赵策二》:“是故横人日夜务以 秦 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史记·苏秦列传》作“恐愒”。《公羊传·僖公十四年》“盖 徐 莒 胁之” 汉 何休 注:“ 杞 ,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 宋 苏轼 《魏武帝论》:“ 孙权 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清 姚鼐 《议兵》:“况兵籍是名而恐猲取材,扰地方为害者有之矣。”
“恐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综合多来源信息可归纳如下:
恫吓威胁
该词最常见的含义指通过威吓手段使人屈服,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战国策·赵策二》记载:“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意为纵横家利用秦国势力威胁诸侯。此义项在《史记》《公羊传》等典籍中也有体现,且“猲”通“嚇”(吓),进一步佐证其威胁含义。
异体与变体
在不同文献中,“恐猲”亦写作“恐愒”“恐喝”“恐曷”,均为恫吓之意。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提到“恐猲”源于《庄子·秋水》,表示因自卑产生的恐惧心理。但此说法缺乏可靠文献支持,可能是对“恐詟”(kǒng zhé,指极度恐惧)的混淆。需注意区分。
“恐猲”的核心含义为威胁、恫吓,属书面化表达,多见于历史文献。若需引用,建议优先参考《战国策》《史记》等典籍或权威字典释义。
《恐猲》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害怕和追求凶恶的样子”。这个词的使用较少,属于较为生僻的词汇。
《恐猲》的拆分部首是“心”和“犬”字旁。其中,“心”是表示与情感、心理相关的意思,而“犬”表示与犬类、猛兽相关的意思。
《恐猲》总共有11个笔画。
《恐猲》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词语。其中,“恐”表示害怕、畏惧的意思,“猲”表示追求凶恶、残忍的样子。
《恐猲》的繁体写法为「恐獲」。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是,《恐猲》作为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无相关记录。
1. 他的恐猲之心使他无法正常生活。
2. 这个人表现出了一种让人恐猲的气息。
《恐猲》作为一个词语,通常不会与其他字组成词语。
《恐猲》的近义词包括“畏惧”、“恐惧”等词语。
《恐猲》的反义词包括“勇敢”、“大胆”等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