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黄钟之宫,十二乐律之一。古时用十二乐律代表十二个月,黄宫代表仲冬之月,即十一月。 宋 曾巩 《贺杭州赵资政冬状》:“窃以布律而候,气萌动於黄宫;立表以须,景长至於南极。” 宋 苏轼 《贺列郡知通冬至启》:“日旋南极,气兆黄宫。”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烧火盆行》:“黄宫气应纔两月,岁阴犹骄风栗烈。” 周汝昌 注:“黄宫,黄钟之宫,黄钟十二律之首。古时以律管并灰以验节气,以为仲冬之月,其气至,则黄钟之律相应。从十一月起至十二月末,将满两月。”
(2).道教称头顶为“黄宫”。 宋 苏轼 《谪居三适·旦起理发》诗:“安眠海自运,浩浩朝黄宫。” 王文诰 辑注引 赵次公 曰:“‘黄宫’字,道家以脐下为丹田,脑顶为黄宫。”
“黄宫”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分别涉及古代乐律和道教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黄宫是古代十二乐律之一,对应黄钟律的宫音(黄钟之宫)。古时用十二乐律象征十二个月份,黄宫代表仲冬之月,即农历十一月。
文献例证
宋代曾巩在《贺杭州赵资政冬状》中提到“气萌动于黄宫”,苏轼的《贺列郡知通冬至启》中也有“气兆黄宫”之句,均以黄宫代指十一月的气候变化。
科学背景
古人通过律管置灰观测节气,仲冬时黄钟律管内的灰会被吹动,故称“黄宫应气”。
身体部位指代
道教将人体分为多个“宫”,其中头顶被称为“黄宫”,与脐下的“丹田”相对应。
文学引用
苏轼在《谪居三适·旦起理发》中写道“浩浩朝黄宫”,赵次公注解此句时明确提到道教的这一概念。
部分资料(如)提到“黄宫”指代帝王宫殿,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传,需谨慎采用。
以上内容综合自汉典、宋代诗文及道教典籍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宋史·乐志》或道教经典文献。
《黄宫》指的是古代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也就是皇宫。它是帝王统治者的行宫,是古代王朝最高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黄宫》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黄」和「宫」。其中,「黄」的部首是「⻊」,它的笔画数是9;「宫」的部首是「宀」,它的笔画数是3。
《黄宫》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史中的王朝。在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宫」,而多数古代宫殿的外墙涂黄色,因此称为「黄宫」。
《黄宫》的繁体字为「黃宮」。
古时候汉字中「黄宫」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显著的变化。
1. 古代帝王居住在黄宫中,行使着至高的权力。
2. 在历史上,黄宫是封建帝王的象征。
黄帝、宫殿、金宫、王宫
皇宫、皇城、紫宫、御殿
白宫、寒宫
暗曶白鱼入舟闭息擘肌分理采葛常祥称喻吃受词技达尔文斗脣合舌顿具独行独断官下鼓荡诡饰好戴高帽亨嘉曷苏馆呼揭获民简记浪花两利帘视壁听炼养鍊意猎捷里使辘轳剑论思闷默磨崖碑南山寿旁趋平流层评校鄱阳樵侣诠义塞曲省中时兴叔公水菜孙行者傥朗天作佻姣调悦贴膳投兵腿勤文坛无有乡丘香消玉减香蕈卸顶系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