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的意思、肠套叠的详细解释
肠套叠的解释
指一段肠管套入其邻近的另一段肠腔内造成的肠梗阻。多发生于婴幼儿(原发性),也可发生于成人(继发性)。因饮食失调、腹泻等使肠蠕动紊乱,肠管环状肌持续痉挛等引起。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可排出暗红色黏冻状血便。有时腹部可摸到腊肠形肿块。若空气灌肠复位无效,须及时采用手术治疗。
词语分解
- 肠的解释 肠 (腸) á 人或动物内脏之一,呈长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养分,分“大肠”、“小肠”等部:肠子。肠衣。肝肠寸断。羊肠小道。脑满肠肥。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 套叠的解释 一部分被纳入另一部分内
专业解析
肠套叠
一、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肠套叠”指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另一段肠管内,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的急性病症。该词属医学专业术语,描述肠道因蠕动异常发生的机械性梗阻现象(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官方释义,点击查看)。
二、医学定义与病理机制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指近端肠段(套入部)嵌入远端肠腔(鞘部),形成“套筒”样结构。此过程可压迫肠系膜血管,引发肠壁缺血、水肿甚至坏死。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及腹部包块(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儿科学》第8版)。
三、病因与分类
- 原发性肠套叠:约占90%,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可能与肠道淋巴组织增生、病毒感染(如腺病毒)导致肠蠕动紊乱有关。
- 继发性肠套叠:成人多见,常继发于肠道息肉、肿瘤、憩室或术后粘连等器质性病变(来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肠套叠诊疗指南》)。
四、诊断与治疗
- 诊断:超声检查可见“同心圆”或“靶环征”影像;X线空气灌肠兼具诊断与治疗作用。
- 治疗:发病48小时内且无肠坏死征象者,首选空气/液体灌肠复位(成功率>80%);失败或病情危重者需手术干预(来源:国家卫健委《小儿肠套叠临床路径》)。
五、权威参考来源
- 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儿童肠套叠诊断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2020, 58(5): 321-326.
-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 实用儿科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小儿肠套叠临床路径(2019年版)[EB/OL]. 政策文件链接。
注:若出现持续性腹痛、血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网络扩展解释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相邻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疾病,属于肠梗阻的一种类型。以下从定义、病因、临床表现等方面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分型
肠套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 原发性:占婴幼儿病例的90%以上,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肠蠕动节律紊乱、饮食改变(如添加辅食)或病毒感染有关。
- 继发性:多见于成人,由肠道器质性病变引发,如肠息肉、肿瘤、憩室、炎性肠病等。
二、典型临床表现
- 腹痛:婴幼儿表现为突发阵发性哭闹、双腿蜷缩,成人则为间歇性绞痛;
- 便血:特征性“果酱样大便”,因套叠肠管黏膜出血与黏液混合形成;
- 腹部包块:触诊可触及腊肠形肿块,多位于右上腹;
- 呕吐与肠梗阻:后期可能出现腹胀、呕吐等完全性肠梗阻症状,严重时引发肠坏死。
三、发病特点
- 高发人群:婴幼儿(4-10个月为发病高峰,2岁后减少),男女比例约2-3:1;
- 季节性:春末夏初发病率较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感染相关。
四、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主要手段:
- 直接征象:靶环征(同心圆状肠壁结构)或套筒征(双筒枪样肠管);
- 间接征象:肠管扩张、积液等梗阻表现。
五、治疗原则
早期可通过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失败或病情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婴幼儿患者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成人需排查原发病灶。
提示:婴幼儿若出现阵发性哭闹伴果酱样大便,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导致肠穿孔等并发症。
别人正在浏览...
白羽鄙琐不他补帖常羞朝饔聪明误打印子丁香头渡杯对理恩施梵殿繁絮感恩怀德旱云劾系厚载黄蛇齎貣缣绫搅车焦烟急惊列九华菊科醮亮拱溜垂龙蟠虎伏马理满考门客弭患拿贼见赃拟注圮族魄门气急侵慢颧骨戎华如火燎原如已乳雉少不经事杓风杀身成义食不累味收纳摅抱斯模大样送官随心所欲同例呜噎五畤相异消涨写雇胁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