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称什伍。亦泛指军队的基层建制。《礼记·祭义》:“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 郑玄 注:“什伍,士卒部曲也。” 孔颖达 疏:“五人为伍,二伍为什。” 唐 柳宗元 《贞符》:“然后强有力者出而治之,往往为曹於险阻,用号令起,而君臣什伍之法立。”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九:“ 艺祖 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以为兵,连营以居之,什伍相制,束以军法。”
(2).古代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管子·立政》:“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司马贞 索隐引 刘氏 云:“五家为保,十保相连。” 张守节 正义:“或为十保,或为五保。”《后汉书·左雄传》:“县设令长,郡置守尉,什伍相司,封豕其民。”《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五年》:“为之具田器,贷种粮,相其险易,聚为室庐,联以什伍,教以击刺,或乡为一团,里为一社。”
“什伍”是古代中国在军事和户籍管理中的基础编制单位,具体含义分为以下两方面:
构成方式
军队中以五人为“伍”,十人为“什”,合称“什伍”。这种制度在《礼记·祭义》中被提及,郑玄注释为“士卒部曲”,即基层军队单位()。
例如:《左传》提到“五人为伍”,而《墨子》中“全伍为上”进一步佐证了五人士兵的编组()。
功能与演变
什伍制度通过联保联责强化管理,唐代柳宗元《贞符》记载其成为君臣治军的基础,宋代朱弁的文献也延续了这一记载()。
户籍联保
民间以五家为“伍”,十户为“什”,形成相互监督、联保的基层单位()。这种制度类似后世的保甲制,用于维护地方治安和赋税征收。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什伍制与军功爵位结合,成为商鞅变法中“编户齐民”的核心措施,强化国家对人口的控制()。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延伸解读,可参考《礼记》《左传》等原始文献。
《什伍》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指代人名、地名和职务名称等。
《什伍》的部首为“⺡”,拆分后的笔画是9画。
《什伍》的来源较为复杂,其本意为古代秦汉时期六十人为一伍,现代对人数的计算多用六十的倍数表示。另外,什也有普通的询问意义。
《什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什伍」。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什伍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魏晋时期,什写作「什」而伍写作「伍」。
1. 什伍将士们奋勇杀敌,捍卫了家园的安宁。
2. 他的名字叫做什伍,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组词:排什伍、领导什伍、带领什伍。
近义词:士卒、战士、队伍。
反义词:敌军、对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