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旄旌的意思、旄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旄旌的解释

古代祭祀时执以导神之物。旄,通“ 茅 ”。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 楚庄王 伐 郑 ,克之。 郑伯 肉袒,左执旄旌,右执鸞刀,以迎 庄王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韩诗外传》卷六作“茅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旄旌是古代中国礼制与军事活动中使用的一种仪仗旗帜,其核心特征是以牦牛尾(“旄”)作为装饰物,绑缚于旗杆顶端,象征权力与威严。该词由“旄”和“旌”两部分构成:

  1. 字义解析

    • 旄(máo):本义指牦牛尾,后引申为以牦牛尾装饰的器物。《说文解字》释“旄”为“幢也”,即装饰旗帜的部件。
    • 旌(jīng):泛指旗帜,特指顶端饰有羽毛或旄牛尾的旗。《周礼·春官》载“旌旗,物画其象”,表明其形制多样且具等级标识功能。
  2. 历史应用

    旄旌主要用于帝王、将帅的仪仗或军事指挥。《诗经·鄘风》有“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的描述,反映其作为使者符信的用途。汉代以后,逐渐成为高级官员出行仪卫的标配,如《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皆带剑持棨戟为前列,揵弓韣九鞬,驺骑皆赤帻缇行縢,旄旌画干”。

  3. 文化内涵

    旄旌不仅是实物,更承载礼制与权力符号。其装饰材质(如牦牛尾)象征地位,颜色与纹样则区分等级。如《礼记·曲礼》强调“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其中“招摇”即指旄旌。

  4. 语言演变

    现代汉语中,“旄旌”一词已罕用,但“旌旗”仍保留于文学语境,如成语“旌旗蔽日”形容军容盛大,间接延续其古义。

网络扩展解释

“旄旌”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旄旌”指古代祭祀或礼仪活动中用于引导神灵的旗帜类器物。其核心功能是祭祀时“执以导神”,即通过旗帜的指引完成仪式流程。

2.字形与结构

3.用途与文献例证

4.与“旆旌”的区分

需注意“旆旌”(pèi jīng)为另一词汇,泛指普通旗帜(如《诗经·小雅》),与“旄旌”的专指性不同。

“旄旌”是古代礼仪中兼具装饰性与功能性的旗帜,常见于祭祀场景,其名称和形制反映了古代礼制的细节。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序》《公羊传》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矮奴奥秽蚌蠹薄板保险盒不差什么补进残寒骖鸾剗锄长安少年偿垦齿颊諔诡唇喙鄂都沸然飞炧分队分功钢结构刮耳过刀黄牌警告黄瑞环顾惑着甲地截断众流介慎蒟蒻阬埳侉比沥肠落解粥蛮手蛮脚骂仗蠓蠛闽剧碾盘欧诟潜初千总峤鬟穷究人足家给日彩日锻月鍊散朗三鱼三阵説不着束缊举火私夫唐哉皇哉题凤违宪宪范巷陌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