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诏的意思、轮台诏的详细解释
轮台诏的解释
汉武帝 一生,致力开拓 西域 ,国力大损。至晚年深悔之,遂弃 轮台 之地,并下诏罪己,谓之“轮臺詔”。事见《汉书·西域传赞》。 宋 杨万里 《读罪己诏》诗:“莫读《轮臺詔》,令人泪点垂。”
词语分解
- 轮的解释 轮 (輪) ú 安在车轴上可以转动使车行进的圆形的东西(亦称“车轱辘”):轮子。车轮。轮胎。 安在机器上能旋转并促使机器动作的东西:齿轮儿。 指“轮船”:江轮。拖轮。 像车轮的:日轮。月轮(指圆月)。
专业解析
轮台诏是西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颁布的一道著名诏书,其核心含义是反思既往政策,调整国家战略方向,尤指停止对西域轮台地区(今新疆轮台县)的屯田远征计划,转而注重休养生息、发展农业。该诏书被视为汉武帝晚年治国方略重大转折的标志性文件。
一、核心释义
“轮台诏”专指汉武帝针对桑弘羊等人提议在轮台屯田戍边的奏请所下达的否决诏令。诏书中,武帝深刻反省了连年征战、劳民伤财的弊端,明确表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即停止苛政与额外赋敛,将国家重心转向农业生产与民生恢复。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政策反思、战略收缩与民生优先。
二、历史背景与内容要点
- 政策转折背景:汉武帝前期北击匈奴、经略西域,虽拓展疆域但耗损国力。征和年间,李广利兵败匈奴、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身亡,促使武帝重新审视扩张政策。
- 诏书核心内容:
- 否决屯田提议:明确拒绝在轮台增派戍卒、兴修水利的计划,指出此前远征车师(西域国名)已致士卒死伤离散,不可再“扰劳天下”。
- 强调以农为本:提出“修马复令”鼓励养马备战,同时要求各级官吏推广农业技术(“郡国二千石上进蓄养之法”),减轻赋税徭役。
- 罪己与调整:虽未直接使用“罪己”一词,但诏书以“朕之不明”反思政策失误,释放出与民更始的信号(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西域传》)。
三、文化影响与评价
- 治国策略转型:轮台诏标志着汉朝从“开边兴利”转向“与民休息”,为后续“昭宣中兴”奠定基础。司马光评其“晚而改过,顾托得人”,肯定其拨乱反正之功(来源:《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 历史典故化:“轮台诏”成为帝王反思政策、及时纠偏的象征,如后世“唐太宗纳谏”“康熙罪己”均被类比为轮台遗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权威参考来源
- 原始文献:诏书全文载于《汉书·西域传下》,中华书局点校本为权威版本。
- 学术解读:田余庆《论轮台诏》指出该诏是汉武帝晚年政策系统调整的起点(载《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 历史定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将其列为西汉治国方略转折的关键文物佐证。
“轮台诏”作为历史专有名词,承载着政策反思、民生转向的深层内涵,其颁布不仅是汉武帝统治晚期的转折点,亦成为后世帝王引鉴的治国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轮台诏”是汉武帝刘彻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颁布的重要诏书,标志着其晚年政策的重大转折。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核心定义
“轮台诏”又称“轮台诏令”,是汉武帝晚年反思过度扩张政策、下诏罪己的官方文书,明确停止对西域的军事扩张,转向休养生息。
2.历史背景
- 扩张代价:汉武帝一生致力于开拓西域,频繁用兵导致国力损耗严重,民怨沸腾。
- 巫蛊之祸:晚年迷信方士,任用江充引发宫廷内斗,逼死太子刘据,牵连数万人。
- 军事失利:李广利北伐匈奴失败,桑弘羊等人建议屯田轮台以备战,被汉武帝驳回。
3.主要内容
- 政策调整:强调“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即禁止苛捐杂税,减轻赋役,发展农业。
- 罪己反思:公开承认过去穷兵黩武的过失,并调整治国重心。
- 军事补充:要求官员补充战马和武备,但明确不再主动升级战事。
4.历史意义
- 治国转折:从“外扩”转向“内治”,为“昭宣中兴”奠定基础。
- 帝王罪己先例:开创中国历史上皇帝公开下诏检讨过失的先例,被后世多次效仿。
5.延伸补充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以“莫读《轮台诏》,令人泪点垂”表达对汉武帝晚年悔过的感慨。需注意,这一引用来自低权威性网页,需谨慎采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诏书原文或具体政策细节,可参考《汉书·西域传赞》等史籍,或查阅中的背景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襃贬辩达边郡猋迅骠壮饼干炳见笔资博徵颤掣鼂夕陈人闯南走北祠正大贝待字闺中瘅恶彰善调筝钉梢动跃督治房生犯土高赀户够过儿乖丧莞蒻龟津过家伙海涂养殖茠刺黑甜甜画墁回许豆剑士惊风怒涛酒醉军帅浚湍冷俊连台戏连总麟罽龙扈緑油农牧业瓯子叛匪平复帖曲听热热闹闹三节人从骚牛山楹烧煿设心处虑是件委仰无地自容献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