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皮碎米。指粗劣的粮食。 宋 苏轼 《吴中田妇叹》诗:“汗流肩赬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宋 陆游 《太息》诗之二:“仕宦十五年,曾不饱糠粞。” 清 唐孙华 《米贵》诗:“穀飞化为蛊,曾不留糠粞;官吏恣侵食,穿穴久成蹊。”
“糠粞”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kāng xī(注音:ㄎㄤ ㄒㄧ),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指谷物的皮壳和碎米,泛指粗劣的粮食。其中,“糠”是稻、麦等谷物脱粒后的外壳,“粞”本义为碎米或糙米脱下的皮屑,两者结合后常用于形容贫苦人家或灾荒时期的食物。
文学引用
该词在古代诗词中多次出现,例如:
延伸内涵
除字面含义外,“糠粞”常被用来象征贫瘠、卑微的生活状态,或比喻价值低廉的事物。例如清代唐孙华在《米贵》诗中用“穀飞化为蛊,曾不留糠粞”暗喻官吏剥削导致民不聊生。
相关词汇
“糠粞”既是一个具体名词,也承载了古代社会对民生疾苦的深刻反映。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4、7提供的文献来源。
《糠粞》(pinyin:kang xi)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糠和米粒、米糠。其中,“糠”部分由“米”和“禾”两个部首组成,笔画数为14;“粞”由“米”和“耆”两个部首组成,笔画数为12。
《糠粞》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糠粞是指储存的米粒和米糠,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食物。在繁体字中,糠粞的写法为「穀寶」。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粞」这个字有时会写作「尸徐」,而「糠」这个字有时会写作「朗黃」。
1. 妈妈在煮饭的时候,把糠粞洗净后煮成稀饭给我和弟弟吃。
2. 农民将糠粞分开储存,在需要时取用。
1. 糠食:指用糠粞加工制成的食品。
2. 米糠:指米中的糠粞部分。
3. 糠壳:指糠的外壳。
1. 近义词:米糠、糠渣。
2. 反义词:米粒、米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