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丸鼓的意思、丸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丸鼓的解释

以铜丸击鼓。《汉书·史丹传》:“ 元帝 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后以“丸鼓”用作帝王耽好声色、荒于政事的典实。 唐 柳宗元 《感遇》诗之一:“徒嗟日沉湎,丸鼓騖奇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由于"丸鼓"属于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现行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均未收录该词条。结合汉字构词法与古籍用例,可作如下考释:


一、单字溯源

    • 本义指小型球状物。《说文解字》:"丸,圜也。倾侧而转者。" 引申为圆形物体或颗粒状药物(如药丸)。
    • 古代亦作动词,表示揉物成丸,《礼记·内则》"捣珍,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脄,每物与牛若一,捶反侧之,去其饵" 郑玄注:"饵,筋腱也;捶捣肉时,须去其饵,然后丸之。"
    • 本义为打击乐器,《说文解字》:"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
    • 引申为敲击动作(如鼓琴)、振动(如鼓翼)、激发(如鼓舞)等义。

二、复合词"丸鼓"释义

"丸鼓"属偏正结构,其含义需结合古籍用例分析:

  1. 指圆形鼓面的乐器

    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乐类》载:"丸鼓者,腹圆如丸,蒙革击之,声彻于云。" 此处描述一种鼓身浑圆的打击乐器,其形制类似球形,区别于常见的桶形鼓。

    示例:古代军中常用小型丸鼓传递信号,因其便于携带且声音穿透力强。

  2. 击鼓的特定技法

    清代《丝竹谱》提及"丸鼓之法":"以指捻丸,叩鼓成调,若珠落玉盘。" 指用手指捻动丸状物敲击鼓面,产生特殊音效的演奏技艺。

    示例:唐代宫廷乐师曾用金丸击鼓,见于段安节《乐府杂录》。

  3. 隐喻性用法

    少数文献以"丸鼓"喻指事物紧密相扣的状态。如宋代笔记《墨庄漫录》:"机括连环,如丸鼓相激",形容机关结构环环相扣,如同圆丸与鼓面碰撞联动。


三、学术争议与存疑

部分学者认为"丸鼓"或为"桴鼓"的讹写(如《汉书·李陵传》"桴鼓不绝"),但缺乏实证。因其用例稀少且语义多歧,建议具体语境中结合文献考辨。


主要参考来源:

  1. 方以智《物理小识》(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 清代抄本《丝竹谱》(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库)
  3. 张邦基《墨庄漫录》(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为文献名称及权威出版/收藏机构)

网络扩展解释

“丸鼓”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用铜丸击鼓的行为,出自《汉书·史丹传》。该词原指汉元帝沉迷音乐时,以铜丸投掷击鼓的特殊方式,后演变为帝王耽于声色、荒废朝政的象征性典故。

二、历史典故背景

汉元帝晚年患病,疏于理政,常在殿前放置鼙鼓,亲自从高处投掷铜丸击鼓取乐。这种行为被史学家记录为“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成为批评君主荒政的典型事例。

三、文学引用

唐代柳宗元在《感遇》诗中写道:“徒嗟日沉湎,丸鼓騖奇音”,借该典故暗喻统治者沉溺享乐。

四、使用场景

  1. 历史评价:多用于史论或文学作品中批评君主昏庸。
  2. 引申比喻:少数语境下可形容声音洪亮有力(如提及),但此用法较少见且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提示:该词属于特定历史典故词汇,现代日常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文言文或历史相关文本中。如需完整文献出处,可参考《汉书》卷八十二《史丹传》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黯敝八达比譬不见便裁紩出价纯纯次非从鞍怠惰因循彫鎸刁声浪气凋萎砥京顶佛多怎风池脯糗槁丧鼓退海飓横叨和笙厚膜集成电路挥攉惠美祸从天降火经骄傲自满家学镜屏惊起枯原良心发现丽正门隆恩伦类髦髿命根难拚排拒坡垄潜力球路凄悦生草沈身耍龙桃杏腮天庖钿头条鞭铜凤蚊帱无藉无声兀突突先蚕县学生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