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敬辞。谓告知,示知。 南朝 梁 任昉 《奉答敕示七夕诗启》:“臣 昉 啟,奉勑并赐示《七夕》五韵。” 隋炀帝 《入朝遣使参书》三:“奉旨於 荆州 当阳县 境 玉泉山 陲,为建造伽蓝招提行道,图写地形,具以赐示。”
(2).书信用语,敬称对方的来信。《艺风堂友朋书札·王懿荣二五》:“赐示领悉,稍迟当向索取来呈閲。”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所以此后赐示,可寄‘ 北四川路 底、内山书店转、 周豫才 收’,较妥。”
“赐示”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且具有明显的敬辞属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作为敬辞
表示请求或感谢对方的告知、指示。例如在正式场合或书信中,使用“赐示”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常见于古代文献和现代正式文书。
例句(南朝梁·任昉):
“臣昉啟,奉勑并赐示《七夕》五韵。”
(此处“赐示”指皇帝对臣子的告知,含恭敬之意。)
作为书信用语
敬称对方的来信,常见于传统书信结尾或回复中。例如鲁迅在书信中曾用“赐示”指代对方的来信。
现代用法示例:
“赐示已收悉,感谢您的详细回复。”
单字解析
使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书面交流或古典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某些传统书信、公文或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到。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用例,可参考《艺风堂友朋书札》等文献。
边圉边鄣笔匠笔墨畦薄业长民陈浮冲恬辍演楚望徂龄的这定限负德跟胥瓜分豆剖国姓鹤庙横浪河市乐槐龙淮阴平楚黄孙护回恢宏大度见覩郊射精密静言令色九嶷枯槐聚蚁揆违恅愺列宁主义离乡聚蛮市命亏牛鼻绳碰见批较擗析切变清警清证人手一册人味日积月累入国问俗桑榆年三资企业生杀释奠説戒死别所拟缩微书韬发推说无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