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敬辞。谓告知,示知。 南朝 梁 任昉 《奉答敕示七夕诗启》:“臣 昉 啟,奉勑并赐示《七夕》五韵。” 隋炀帝 《入朝遣使参书》三:“奉旨於 荆州 当阳县 境 玉泉山 陲,为建造伽蓝招提行道,图写地形,具以赐示。”
(2).书信用语,敬称对方的来信。《艺风堂友朋书札·王懿荣二五》:“赐示领悉,稍迟当向索取来呈閲。”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所以此后赐示,可寄‘ 北四川路 底、内山书店转、 周豫才 收’,较妥。”
"赐示"是汉语中兼具敬辞与实义的古雅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词源与用法两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 该词由"赐"与"示"复合而成:
二、现代语义(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动词用法
表敬语境中表达两种行为:
名词用法
特指尊长书信,常见于文言尺牍,如清代曾国藩家书有"接奉赐示,训诲周详"之表述(《历代书信选注》引例)。
三、语用特征 该词保留在当代正式文书及传统文化语境中,具有三重语用价值:
“赐示”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且具有明显的敬辞属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作为敬辞
表示请求或感谢对方的告知、指示。例如在正式场合或书信中,使用“赐示”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常见于古代文献和现代正式文书。
例句(南朝梁·任昉):
“臣昉啟,奉勑并赐示《七夕》五韵。”
(此处“赐示”指皇帝对臣子的告知,含恭敬之意。)
作为书信用语
敬称对方的来信,常见于传统书信结尾或回复中。例如鲁迅在书信中曾用“赐示”指代对方的来信。
现代用法示例:
“赐示已收悉,感谢您的详细回复。”
单字解析
使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书面交流或古典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某些传统书信、公文或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到。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用例,可参考《艺风堂友朋书札》等文献。
按耐搬弄北阴罢民不揪不睬长駈孱困掣挈侈邪崇奬错重打下马威颠蹙焚烁负恩昧良讣音够瞧的观示瘑疥豪右黑体诃谴花当画扉鹄鹄火硝鹄钥检俭缉合镜疤金晕九扈具道沮惑开坦魁吾滥调阑尾炎潦灾泪眼汪汪卢医扭曲盼祷品验千里蒓羹漆绿清白轻慢蛩声晒图赏功删书松术俗目苏辙诉诸公论怢愉晚笋无疑韅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