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巨2彠”。规矩法度。《楚辞·离骚》:“勉陞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淮南子·氾论训》:“音有本主於中,而以知榘彠之所周者也。” 高诱 注:“榘,方也。彠,音约,度法也。”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下:“古诗无定体,似可任笔为之,不知自有天然不可越之榘矱。”
“榘矱”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常见于古文典籍中,其含义与“矩矱”相通,可合并解释:
本义
原指测量工具:“榘”同“矩”,即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类似今天的曲尺);“矱”读作 yuē,指尺度、标准。二字合称,字面意为“测量方圆的工具”,引申为衡量事物的准则。
引申义
在文学和哲学语境中,多指规则、法度或典范。例如《楚辞·离骚》中“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此处借“榘矱”比喻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或政治理想。
现代使用
当代几乎不再使用该词,仅在研究古典文献或诗词赏析时可能遇到。其含义可类比“规矩”“准绳”等词,但更具文言语感。
由于该词罕见且无直接搜索结果支撑,建议结合具体古文上下文进一步分析其语境含义。若涉及古籍引用,可查阅《说文解字》《楚辞》注疏等权威文献确认细节。
榘矱是一个汉字,它由木字旁和余字旁组成。木字旁是榜字的上半部分,表示与树木有关的事物,而余字旁是虞字的下半部分,表示与担忧、担心有关的事物。因此,榘矱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树木枝干上的虫子。
榘矱的部首是木字旁和余字旁,根据这两个部首可以确定榘矱的读音。拆分成部首后,榘的部首是木,矱的部首是余。
榘矱的笔画数是11画,榘有8画,矱有3画。
榘矱属于繁体字,它的简体字是榉决,发音是相同的。
榘矱在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渐渐被淘汰,现在很少在常用的汉字中出现。只有在古籍和一些专业性的文献中可能会看到它的存在。
在古代,榘矱的写法可能会与现在稍有不同。由于汉字的演变,笔画和结构可能有所变动,但基本的构造和意义保持不变。
榘矱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很难找到现代的例句。但我们还是可以给一个相关的句子:“看到榘矱爬过树木的枝干,我感到有点厌恶。”
榘矱是一个独立的汉字,没有可以与之组合的其他汉字。
由于榘矱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没有明确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