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mmon people] 〈方〉∶普通;平常(人)
平头百姓
(2) [a full (number)]∶用在数字前面,表示整数
平头二十岁
(1).凡计数逢十,如十、百、千、万等不带零头,俗谓之齐头,亦称平头。 唐 白居易 《登龙尾道南望忆庐山旧隐》诗:“青山举眼三千里,白髮平头五十人。” 元 燕公楠 《摸鱼儿》词:“又浮生平头六十,登楼悵望 荆楚 。” 清 赵翼 《五十初度》诗:“里居荏苒四经春,忽作平头五十人。”
(2).作诗的声病之一。《南史·陆厥传》:“ 约 ( 沉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製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体凡》:“平头谓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
(3).头巾名。参见“ 平头小样巾 ”。
(4).代指奴仆。 宋 陆游 《兀坐久散步野舍》诗:“赤脚舂畲粟,平头拾涧柴。” 明 汤显祖 《紫钗记·回求马仆》:“好教你垂鞭接马玉童扶,衣箱别有平头护。” 清 钱谦益 《<唐祖命诗稿>序》:“ 祖命 别余之 溧水 ,而遣平头裹粮以候余文。” 清 黄景仁 《苦暑行》:“平头摇扇不可得,拔剑驱蝇聊尔尔。”参见“ 平头奴子 ”。
(5).犹平常,普通。《儒林外史》第三回:“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
(6).谓不分高低。 史芬 《*********将军生平》二:“官司判了个平头,双方都没输赢。”
(7).男子发式。顶上头发留的稍长,剪平,从脑后到两鬓的头发全部推光。
"平头"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名词和形容词两种词性,含义丰富且常用。其核心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指代普通百姓或平民:
形容末端平整、无突起或装饰:
指一种特定的男子短发发型:
(方言/俗语)指相貌端正、五官匀称:
总结关键点:
引用参考来源:
“平头”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男子发型
指一种短发样式,顶部头发修剪平整,后脑勺及两鬓头发推光,整体干净利落。这种发型常见于军人或要求整洁形象的职业,根据长度和形状可分为传统平头、板寸等类型。
计数逢十的整数
用于表示不带零头的整数,如“平头五十人”即指整五十人。这一用法源自古代文献,如白居易诗句“白髮平头五十人”。
普通或平常(方言用法)
常见于“平头百姓”等表达,代指普通民众。例如“平头二十岁”表示整二十岁,强调整数概念。
诗歌声病
指诗歌创作中声调不协调的弊病,属于古典文学术语。
历史与文化中的引申
“平头”的核心含义集中在发型、整数计数及普通民众的指代,其他如声病、头巾等属于较少见的古语或专业用法。具体语境中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意。
爱慕巴儿思並傳布饶程朱虫害丑诬垂首瘁瘁德信叮叮低偎斗艶端壹讹语影带風障付梓干岗隔帛儿艮背根椽片瓦共触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桂渚孤驿捍屏涸沍红星华勋挥忽嚼笔记不真揭鸡肆赦静姿救世军均心楷则劳绩缧绁之忧岭嶂买誉麦蜘蛛梅花坞蝱蚋门畿默哀牛鬼少年强逼衾裯青钟鼽鼻驱雷策电桑土绸缪三角函数扫坟商祈诗橐趿履外阴相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