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乡大夫。《左传·襄公九年》:“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 盘庚 于西门之外。” 杜预 注:“乡正,乡大夫。”《逸周书·大匡》:“赋洒其币,乡正保贷。” 朱右曾 校释:“乡正,乡大夫也。《春秋传》曰:使四乡正敬享。保而后贷,防姦欺也。”参见“ 乡大夫 ”。
(2). 隋 唐 以五百户为乡,置乡正一人。理民间诉讼。《隋书·李德林传》:“ 威 又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间辞讼。”《旧唐书·高士廉传》:“ 竇轨 之镇 益州 也,闻而召见( 朱桃椎 ),遗以衣服,逼为乡正。”
(3).旧时有些地方称乡长。 许地山 《缀网劳蛛·枯杨生花》:“我又不是 沧海 底乡正,不一定就能认识她。”
“乡正”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基本释义
延伸内涵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地方治理体系或文学作品中的乡土人物形象,如唐代高士廉曾举荐隐士朱桃椎为乡正,现代则多见于历史研究或方言表述。
《乡正》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乡村中的政务官员,主要负责管理乡村事务,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政策。
《乡正》的部首为氵(水)和正(正义),总共有9个笔画。
《乡正》一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古代乡村社会中设立的行政职务。在古代,乡正是乡村的行政官员,负责管理各项事务,确保乡村的安定和秩序。
《乡正》的繁体字为「鄉正」。
古代汉字《乡正》可以写作「鄉正」。
1. 乡正每年都会组织村民参与农田整治工作。
2. 他被评为乡正后,开始致力于推动乡村发展。
1. 乡长
2. 乡警
3. 乡民
1. 乡官
2. 乡务员
3. 乡村官员
城市官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