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讽兴的意思、讽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讽兴的解释

借物起兴以讽喻。 唐 元稹 《授张籍秘书郎制》:“《传》云:‘王泽竭而诗不作。’又曰:‘采诗以观人风。’斯亦警予之一事也。以尔 籍 雅尚古文,不从流俗,切磨讽兴,有助政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讽兴是汉语古典文学批评术语,指通过含蓄的讽刺手法寄托社会批判或政治见解的创作方式,强调“托事于物”的委婉表达。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与定义

“讽”本义为委婉劝谏(《说文解字》:“讽,诵也”),引申为借言外之意进行规劝;“兴”指托物起意(《周礼·春官》郑玄注:“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二字结合形成“以隐微之言寄寓警醒”的独特表达方式。《汉语大词典》界定为“用含蓄的言辞进行劝喻或讥刺”。

二、历史语境中的实践

  1. 《诗经》传统

    儒家诗学强调“美刺”功能,如《毛诗序》释《硕鼠》为“刺重敛也”,通过比拟贪鼠讽喻苛政,奠定“主文而谲谏”的讽兴范式。

  2. 唐代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其《秦中吟》以“一吟悲一事”的笔法,借市井见闻讽喻官吏腐败,体现讽兴的社会干预性。

三、艺术特征与理论定位

四、经典文献佐证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强调“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揭示讽兴需通过环譬托喻实现批判目的。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进一步指出:“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点明其规避政治风险的现实功能。

例证延伸:杜甫《兵车行》以“牵衣顿足拦道哭”的送别场景,讽兴唐玄宗穷兵黩武,仇兆鳌《杜诗详注》称此“借汉武以讽明皇,意在言外”。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孔颖达. 《毛诗正义》. 中华书局
  3. 白居易. 《白氏长庆集》. 文学古籍刊行社
  4. 刘勰著,范文澜注. 《文心雕龙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5. 仇兆鳌. 《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讽兴”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以下解释:

一、基本释义

“讽兴”指通过借物起兴的方式表达讽刺或讽喻的意图,常用于文学创作中。该词由“讽”(讽刺、劝诫)和“兴”(起兴、引发)组成,强调借助具体事物引发讽刺或批评的深意。

二、详细解析

  1. 字义分解:

    • 讽:用含蓄的语言进行批评或劝告,如“讥讽”“冷嘲热讽”。
    • 兴:此处读作xīng,意为“起兴”,即通过具体事物引发情感或主题。
  2. 核心含义:

    • 通过“借物起兴”的手法,将讽刺或劝诫之意融入文学表达。例如在诗歌中,先描写景物(兴),再引出对时政或人性的批评(讽)。
  3. 文献例证:

    • 唐代元稹在《授张籍秘书郎制》中提到“切磨讽兴,有助政经”,指张籍通过古文创作中的讽兴手法,辅助政治治理。

三、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诗文创作手法,尤其是通过隐喻、象征等方式表达对时弊的批评,兼具艺术性和社会功能。例如《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可视为讽兴的早期表现形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权威词典来源(如、3)。

别人正在浏览...

白鯈避风台禀性难移播客步入床笫楚界汉河春葩丽藻存生答语澄沙鼎科碇铁第宅独称肥胡肥实纷飞丰靘歌诀过屋横批红棠棠花瓜花架子会客室回漩牋檄锦囊诀鹫山溃师量气六部柳眉倒竖沦弊沦斁马鞁闹音音泥船渡河朴讷诚笃仆妾青诏琼刃启曙雀屏中选傻冒儿衰损算计隼尾波天长地久晚月尾末危言核论温洛雾集屋溜乌鲗显谥犀伻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