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内心忧煎焦灼。《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成玄英 疏:“ 诸梁 晨朝受詔,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燻灼。询道情切,达照此怀也。” 唐 李贺 《长歌续短歌》:“ 秦王 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罗惇曧 《文学源流》:“ 老 言无为,而 庄 言内热,无为则纯归自利,内热则冷於救人。”
(2).谓人体阴阳不协,虚火上亢。《左传·昭公元年》:“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 宋 苏轼 《小圃五咏·地黄》:“愿餉内热子,一洗胸中尘。”《红楼梦》第八四回:“ 妞儿 一半是内热,一半是惊风。”
“内热”是中医术语,指人体内部阴阳失衡导致的热性病理状态,具体解释如下:
内热又称“内火”或“火热内生”,是体内脏腑阴阳偏胜引起的热性症状,表现为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手心、脚心、胸口发热)、口苦、尿黄等。中医认为,正常人体阴阳平衡,若阳盛或阴虚导致“邪火”过旺,则形成内热。
内热分为实热和虚热两类:
在汉语中,“内热”也可形容内心焦灼,如《庄子》中“内热”指忧惧煎熬的心理状态。
如需进一步治疗,建议咨询中医师辨证施治。
「内热」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身体内部燥热的感觉或状况。内热常常表现为体温升高、口干舌燥、心烦意乱等症状。
「内热」的拆分部首是「內」和「火」。「內」是指内部的意思,「火」象征火焰或热量。
「内热」的笔画是8画。
「内热」一词来源于古代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气血流动,气血的运行和协调会影响人的体热。当气血不畅通时,会导致内部燥热的感觉。
在繁体字中,「内热」一词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根据古代汉字写法,「内热」可以写作「內熱」。熟悉古代汉字写法的人可能会选择使用这种写法。
以下是几个使用「内热」一词的例句:
1. 最近天气炎热,我感到内热得无法入眠。
2. 她脸红如火,整个人散发着一股内热的气息。
「内热」的一些组词包括「内热病」、「内热发作」、「内热难消」。
与「内热」意义相近的词语有「发热」、「发烧」。
与「内热」意义相反的词语有「寒冷」、「寒冷冰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