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橘霉素的意思、橘霉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橘霉素的解释

抗菌素的一种。金黄色结晶体,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和氯仿,呈酸性。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橘霉素(Citrinin)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化合物,以下是基于权威信息的综合解释:

  1. 基本性质

    • 分子式为$rm C{13}H{14}O_5$,分子量250.25,呈金黄色结晶体,酸性特征。
    • 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氯仿等有机溶剂。
  2. 生物活性

    • 作为抗菌素,能抑制细菌生长,但作用效果受浓度影响。
    • 具有潜在毒性:1995年法国学者Blanc发现其作为真菌毒素存在于红曲霉培养物中,对人和动物有害。
  3. 来源与应用

    • 天然存在于红曲霉等真菌代谢产物中。
    • 早期研究关注其抗菌特性,现代更重视其作为食品污染物的检测与控制。
  4. 双重特性说明

    • 低浓度时可能表现出抗菌效果;
    • 高浓度或长期摄入则显现肾毒性、肝毒性等危害。

建议:在食品加工(特别是红曲制品)和药物研发中需严格监控橘霉素含量,相关检测方法可参考专业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橘霉素

橘霉素(ju méi sù)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橘、霉、素组成。橘指的是柑橘类水果,霉指的是霉菌,素指的是一种物质。

橘(jú)是一个多音字,广义上指柑橘科植物中的柑橘,狭义上指脐橙。橘字的部首是木,总共有9个笔画。

霉(méi)是一个多音字,指的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腐败现象。霉字的部首是雨,总共有10个笔画。

素(sù)是一个多音字,广义上指没有经过加工或烹饪的食物,狭义上指指食物的原始的、不加调料的状态。素字的部首是糸,总共有10个笔画。

橘霉素这个词源于《橘霉毒苗防治评价技术规程》这个文件,主要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抗生素。它常被用于农业领域,在防治水果霉菌感染上发挥重要作用。

橘霉素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都是橘霉素。

古时候,橘字的写法为“桔”,霉字的写法为“黴”,素字的写法为“粛”。

例句:他使用橘霉素成功地控制了果实的霉菌感染。

组词:橘子、橘色、霉菌、素食、素材。

近义词:柑橘素、橘皮甙。

反义词:糖霉素、纯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