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束;拘谨。 唐 张九龄 《九月九日登龙山》诗:“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宋 梅尧臣 《咏宋道中宅棕榈》:“是能去窘束,始得物理亲。” 金 王若虚 《文辨一》:“视他人拘拘窘束,一步武不敢外者,胆智甚薄也。” 明 文徵明 《跋家存赵魏公<二体千文>》:“入朝后乃自成家,不区区泥古,而无一毫窘束之意,此帖正少时书也。”
“窘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及用法:
指因外界环境或心理压力导致的局促不安、尴尬困窘的状态。常形容人在特定场合下无法自如表达或行动,例如在社交压力或严肃场合中的拘谨表现。
表示被约束、受限制,带有不自在的意味。如唐代张九龄诗句“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描述官场环境的束缚感;宋代梅尧臣则用“是能去窘束”表达摆脱拘束后的豁达()。
《汉典》引明文徵明评赵孟頫书法:“少时书无一毫窘束之意”,说明摆脱拘束后的艺术自由()。
窘束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局促或不自在的感觉,通常是由于局势或环境的限制造成的。当一个人感到窘束时,他可能会感到不自在、拘束、尴尬或受制约。
窘束的拆分部首是穴和木。窘束共有10个笔画。
窘束的意思来源于对行动的限制和约束。窘指的是遭遇困境或困难感,束则是指受到约束或限制。这个词用来形容一种局势、环境或情境下的不舒适感。
窘束的繁体字为窘束。
古代对窘束词的写法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使用窘束这两个字来代表该含义。
1. 在面试时,他感到非常窘束,因为问题非常困难。
2. 由于他们对新环境不熟悉,他们感到非常窘束。
3. 在严格的父母约束下,孩子们感到很窘束。
1. 窘迫:形容困境或困难,被限制的状态。
2. 窘境:形容困难的处境。
3. 窘迫不堪:形容非常困难和窘迫。
1. 拘束:形容被限制或约束,感到不自在。
2. 局促:形容受到空间限制,感到受约束。
3. 尴尬:形容因为某种情况或行为而感到不舒服和难堪。
1. 自在: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2. 轻松:形容没有压力或拘束,感到舒服和轻松。
3. 宽敞:形容空间大,没有限制和拘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