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邸报的意思、邸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邸报的解释

[court bulletin] 也叫“邸抄”、“邸钞”。中国古代抄发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和有关政治情报的抄本。宋代起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明末开始发行活字版本,到清代称“京报”

详细解释

中国 古代报纸的通称。地方长官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等,以报于诸藩,故称。 唐 已有, 宋 始称“邸报”。后世亦泛指朝廷官报。 清 代也称为“京报”,由报房商人经营。 明 崇祯 年间开始有活字版印本。 宋 苏轼 《小饮公瑾舟中》诗:“坐观邸报谈 迂叟 ,闲説 滁山 忆 醉翁 。”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韩翃》:“一日,夜将半,客叩门急,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誥。’ 翃 愕然曰:‘误矣。’客曰:‘邸报,制誥闕人,中书两进名,不从,又请之。’”《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数日之后,邸报已到, 铁御史 行牌,将附库资财,尽给还 杨氏 。”《红楼梦》第九九回:“一日,在公馆闲坐,见桌上堆着许多邸报。”参见参见“京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邸报是中国古代官方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其核心特征与历史价值可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一、定义与性质

邸报是由地方政府驻京机构编发、定期向地方官员传递的官方公报。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定期信息传播媒介之一,其内容具有官方权威性,主要承担政令传达与信息互通功能(《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章)。

二、起源与演变

  1. 汉代起源:始见于《汉书》"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的记载,形成中央与郡国间的文书传递系统
  2. 唐代发展:出现"邸钞"称谓,设立进奏院完善传报制度(《全唐文》卷六二四)
  3. 宋代定型:改名"朝报",建立"定本"审查制度(《宋会要辑稿·职官》)
  4. 明清鼎盛:万历年间出现活字印刷,日发行量达万份(《明实录·神宗卷》)

三、内容构成

涵盖皇帝谕旨、官员任免、章奏批答、边疆战报四大类。清代《京报》典型版面包含:

四、传播机制

采用"提塘官—驿站—衙门"三级传递体系,明代形成"每日除三六九朝期外,每日通政司送内阁客报"的日报制度(《万历野获编·补遗》)。清代驿站系统每日最快传递速度达600里,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政务信息网。

五、文献价值

现存的1627年《天变邸钞》完整记载北京王恭厂大爆炸事件,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藏有1644年《崇祯邸报》原件,这些实物佐证了邸报作为史学研究"第一手政务档案"的特殊价值(《中国古代传播史》第七章)。

网络扩展解释

邸报是中国古代由官方主导的信息传播媒介,主要用于传递朝廷政令、奏章及政治动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别称

邸报是古代官报,起源于地方官员驻京机构(邸)传抄中央信息的行为。其别称包括“邸抄”“朝报”“进奏院状”等,明清后多称“京报”。


二、起源与发展

  1. 唐代起源:明确记载始于唐开元后期(约公元740年),早期称“开元杂报”,记录皇帝起居、宫廷动态等。宋代由进奏院统一管理,形成官方新闻发布体系。
  2. 活字印刷:明末出现活字印刷版本,清代发展为“京报”。

三、内容与功能

  1. 核心内容:
    • 皇帝诏令、圣旨;
    • 臣僚奏议;
    • 官员任免及奖惩;
    • 重大政事及法令发布。
  2. 社会作用:
    • 政治控制:宣扬王权,巩固统治意识形态;
    • 信息纽带:沟通中央与地方,维系官僚体系运作;
    • 历史参考:历代修史的重要依据。

四、传播与限制


五、争议与补充

如需进一步查阅,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MBA智库百科》相关词条。

别人正在浏览...

安劝百骸九窍辨认表侄女鬓霜不阑带草拟测悟辰仪出室倅车登崇俊良得所分岔風迸趺踝蛤蚌更香灌汲骨董行孩气好彩鸿爪雪泥黄巢黄丝家督绛雪见恕积流救度绝活崛奇课业狼奔兔脱鍊砂刘三妹荔子隆贵笼禽隆曦罗旛逆格漰澌青袍白马虬楼亮槅沙殻子商域声猷沈香色神职,圣职是非涡输财绥导田捐瓦蓝威音晤聚相悬枭悍吓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