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夏税的意思、夏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夏税的解释

(1).田赋名称。 唐 起,历代田赋都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旧唐书·代宗纪》:“﹝ 大历 五年﹞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四升。秋税,上田亩五升,下田三升。”

(2). 建中 元年行两税法后,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宋 代夏税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纳毕;秋税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纳毕。 元 代在江南仿 唐 代两税法征税。 明 代规定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行“一条鞭法”后,夏税、秋粮大都征银。 清 代分上忙、下忙两期征收。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夏税”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主要可分为历史税收制度和比喻性成语两种解释。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说明:

一、历史税收制度

  1. 基本定义
    夏税是中国古代田赋制度的一部分,指在夏季征收的农业税,通常与“秋税”并称,合称“两税”。自唐代起,历代王朝将田赋分为夏、秋两季征收,以缓解农民一次性缴税的压力。

  2. 历史沿革与具体内容

    • 唐代:正式确立夏、秋两税制度。《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大历五年(770年)规定“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四升”,秋税则略低。
    • 宋代:夏税自五月半起征,八月初纳毕;秋税九月起征,十二月半纳毕。征收物包括粮食、布帛等。
    • 明代:夏税以小麦为主,需在八月前完成;秋税以米为主,延至次年二月。
    • 清代:延续两税制,分“上忙”(春夏季)和“下忙”(秋冬季)征收,后期逐步转向货币税。
  3. 相关制度
    唐代“两税法”将夏税、秋税合并为年度分两次缴纳的体系,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成为后世税收模板。

二、比喻性成语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夏税”解释为成语,比喻夏季的负担或困扰。其起源与农民夏季需同时应对农忙和缴税的双重压力有关,用于形容人们在炎热季节面临的压力。

三、引用来源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两税法或具体朝代的税率,可查阅《旧唐书》《明会典》等原始文献,或通过来源链接获取完整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夏税的意思

夏税是指古代中国在夏季征收的税收,是农耕社会中的一种行政手段。夏季是农作物生长季节,也是农民丰收的时候,所以政府会在这个时间征收税金。

夏税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夏税的拆分部首是“夕”和“示”,其中“夕”是意为日落的部首,而“示”是指示的部首。夏税共有11个笔画。

夏税的来源

夏税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国家需要通过征收税收来维持官员薪水、军事开支和公共事业等支出,夏税就是其中的一种。夏税主要征收的对象是农民,目的是为了收集到足够的财富来支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

夏税的繁体

夏税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夏稅」。

夏税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夏税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楚文字在《楚辞·九辩》中的古文版本中将夏税写为「夏藉」。

夏税的例句

1. 政府每年夏季将征收夏税,以筹集社会经费。

2. 农民在夏季收获丰收后,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夏税。

夏税的组词

夏田、夏秧、夏作、夏收、夏忙。

夏税的近义词

夏季税收。

夏税的反义词

冬税、春税、秋税。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