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末减 ”。谓从轻论罪或减刑。《左传·昭公十四年》:“﹝ 叔向 ﹞三数 叔鱼 之恶,不为末减。” 杜预 注:“末,薄也;减,轻也。” 宋 陆游 《南唐书·后主纪》:“论决死刑,多从末减。” 明 屠隆 《綵毫记·远谪夜郎》:“姑念此词作在庶人( 永王 李璘 )逆节未露之先, 子仪 ( 郭子仪 )復力为伸救,得从末减,免其反罪,长流 夜郎 。” 清 侯方域 《西施亡吴辩》:“夫吾之为 西施 辩者,非果谓女戎可与於末减也。盖欲推其致亡之繇,而断之於穷师黷武,以为后世鉴戒也。” 鲁迅 《集外集·我来说“持中”的真相》:“于是 玄同 即应根据精神文明法律第九万三千八百九十四条,治以‘误解真相,惑世诬民’之罪了。但因为文中用有‘大概’二字,可以酌给末减。”
见“ 末减 ”。
“末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从轻论罪或减刑,主要应用于古代法律语境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末减”是古代法律术语,强调量刑的宽缓,需结合具体历史文献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及历代史书原文。
《末减》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尽量减少,尽量少做。它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做事情时,尽量避免浪费和节省资源的态度。
《末减》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木部和冫部。其中,木字部分是由四划组成,冫字部分是由二划组成。
《末减》这个词的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节约和勤俭的精神。
《末减》这个词的繁体字是「末減」。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末减》这个词在古代写作「末減」,字形略有变化,但意思相同。
1. 他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末减浪费,尽量使用物品到最后一滴。
2. 这个企业的宗旨是末减投入,同时保持高效和质量。
末减可以和其他字组合成不同的成语,比如「末节蓄储」、「减少损耗」。
末减的近义词包括「节约」、「勤俭」、「减少」等。
末减的反义词是「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等。
【别人正在浏览】